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就业问题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统包统配、行政安置矛盾为基本表现的就业问题,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体制性冗员释放与转换,因此,扩大就业的基本思路,必须从这种特有的“制度性就业”矛盾出发。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规范、科学、公平的就业政策;必须依据就业能力和失业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就业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确定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存在相当数量的待业青年,就业问题成了大家关心并且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我国为什么还存在待业问题?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消灭失业?应当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确实大有研究之必要。 有同志根据过去我们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力分配方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  相似文献   

3.
吴爱民 《南都学坛》2000,20(4):91-91
目前出现的企业职工大量下岗现象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 :一是统包统配体制导致的劳动力的能进不能出的问题 ;二是低工资、多就业政策 ,导致的企业劳动力超量结合的问题 ;三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公有资本战略重组 ,导致的结构性下岗的问题 ;四是企业和劳动力身处市场环境 ,而仍停留在旧的劳动关系及其人事地位之间的矛盾 ,导致的变革性、阵痛性下岗的问题 ;五是劳动行政部门劳动科学研究滞后 ,缺乏预见性、指导性、协调性 ,从而不能为党和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力依据、遵循 ,所导致的被动性下岗的问题。第一 ,造成目前大量下岗 ,以至于…  相似文献   

4.
我国过去长期采用的工资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个人劳动贡献上的差别不能在所得劳动报酬上得到恰当的反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始终贯彻,这束缚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同志在总结我们过去工资制度(还有劳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在探索怎样才能建立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工资制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过去长期采用的工资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病,个人劳动贡献上的差别不能在所得劳动报酬上得到恰当的反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始终贯彻,这束缚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同志在总结我们过去工资制度(还有劳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在探索怎样才能建立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特征的工资制度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问题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并把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看成是一种“邪说”。目前,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和破除“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的热潮,向传统的劳动制度提出了挑战,这势必加速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来研究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商品性质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这是中国人传之千年的古训 ,但几千年来 ,很少有人把它用于改变个人生活、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实践。静止带来稳定的生活 ,流动几乎和颠沛流离划上等号 ,既是个人的不幸 ,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的根源。到了 2 0世纪 80年代 ,民工潮席卷中国 ,给整个社会在就业机制、就业观念上带来了震动。最早 ,人们用处在优势地位的眼光看待流动人口 ,将其称为“盲流” ;而现在 ,随着人事机制、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劳动力流动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生活 ,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被取消。现在 ,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传统就业观念的阻滞、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落后和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发挥作用等困难。要克服困难 ,大学毕业生就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到基层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高校应改革教学体制 ,突出素质教育 ;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 ,为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只有如此 ,才能解决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中存在大量冗员,这是在劳动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一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消灭失业。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建立起了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人有就业的权利,国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就业机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镇就业机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受大一统的计划机制所支配,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对城镇符合劳动就业条件的人员实行统包统配。实际上,这是一种铁饭碗式的就业机制,在统包统配这把大红伞保护下,就业人员都把手伸进社会主义大锅里去抓饭吃,结果人浮于事,一饭碗好几个人分着吃,势必导致隐性失业。这是一种用低效率为代价换来的表面上的高就业率和社会安定。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了大一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总和,不再可能统包统配,而要受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支配。残酷的竞争现实使劳动力都要接受优胜劣汰机制的选择。从西方发达国家看,在这种机制下,如果工资是弹性的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兴农、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城镇化、服务社会化的新阶段,要让农民充分高效地就业,就必须创设、完善让农民终身学习的制度、观念层面的条件,以持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研究刘少奇为解决类似问题而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对当今人们谋求解决农民学习之途,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体制下劳动制度的效率与公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制度是协调工业化和公平两个目标的结果,一方面,它实现了收入的均等化,避免了其它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严重城市化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劳动力的不流动、负激励和微观无效率等问题.对传统体制下劳动制度的评价有助于我们今天对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功能的全面理解,仅仅局限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政府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来调控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正>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应该是按劳动力价值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不具有价值,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应该以劳动为尺度进行,这是错误的。按劳动力价值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和按劳动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代表着两个各不相同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者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二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单说明了“在职失业”形成的原因和弊病,详细论证了解决“在职失业”的几种途径:第一、开辟新的生产领域,第二、疏通劳动力流动的渠道,第三、让劳动者自谋职业,第四、缩短工作日。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宏观思考薛建明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其流动的方向、规模、速度以及形式,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性质的制约。在我国现阶段,如何使劳动力流动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6.
该书系统考察了农户劳动供给决策的形成机制、非农劳动供给的决定、劳动力的流动等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指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对于缓解贫困的积极作用,揭示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改善农户劳动力供给行为的重要意义。全书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提出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政策建议。全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分析劳动供给问题时,以不断细化为线索:从农户时间在闲暇和劳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全面推行和完善代化劳动组合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双方的劳动关系,以契约形式明确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改革了固定工制度下统的过死,包的过多,职工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缺乏用人自主权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劳动力合理配置和依合同制管理的新型用工制度,促进了企业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从改革的实践看,现在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略论劳动制度与劳动力是否商品》一文(见1986年10月4日《光明日报》)中,董辅(衣乃)同志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区分为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度下的劳动力和劳动合同制度下的劳动力,并且认为,前者不是商品,后者则是商品。这种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性质的思路固然是全新的,但未必是一条通向真理之路。说固定工制度下的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的流动带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不可避免,养老保险关系难以随劳动关系转移不但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造成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损失。本文以养老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为起点,分析养老保险关系的可携性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养老保险关系可携性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可携性问题理想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职业流动视角来看 ,失业具有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 ;失业阻滞在于职业流动的规模不大 ,制度约束性太强和观念滞后 ;再就业具有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 ;再就业机制是一个由经济驱动机制、制度改革机制、就业观念转变机制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构成的综合性、动态性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