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的生日了,六十年的成长经历意味着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孔夫子认为六十岁时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于丹在“心得”中说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而我理解的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想成就,这种成就的基础是自信。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此基础上勃发的是更宽大的胸怀和更广阔的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吾与点也’,”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具体阐发了孔子的“吾与点也”的谈话,并明确地将孔子“仁学”的最高境界判断为“自由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在《漫述庄禅》中,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李泽厚对孔子及其人生理想所作的这种把握,似乎与孔子原型不甚吻合。我们知道,孔  相似文献   

3.
“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不逾矩”,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孔子实现圣人境界的基本途径。“知天命”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了悟 ,它是通过学、思不懈的努力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求真境界 ;“耳顺”是在天人合一境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 ,它是物我瞬间产生的共鸣 ;“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知行合一的行善境界 ,它是孔子全部仁学的浓缩。孔子的圣人境界观 ,提出了如何做圣人的要求 ,同时也是他一生对真、美、善追求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仪”人格。可以说正是因为继承与提升了前代君子的“威仪观”,才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而拥有儒家乃至中华文明至高人格象征的孔子却明言自己并非生而为圣,他经历过贫穷、卑贱的童年,也有过迷狂于族群主义的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中年,这些都是他生命境界提升之路上不可逃避的局限与障碍,他都一一克服。在“五十而知天命”的蜕变之后,他同时兼具的“殷商遗民”与“鲁国子民”的两种身份最终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完美地使殷、周两种文明相互交融。不仅如此,他还在关乎人的本质层面,在紧紧把握“三代”文明最深脉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可与鸟兽群”“九夷可以为君子”的人类情怀与“天下”意识。总之,从“威仪”视域出发,不仅可以鲜活地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更能从其人类情怀与“天下”的意识中,隐约看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很早就把语言看作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达,在中和审美意识规约下儒家在对语言与生命关系思考中奠定了其节制、刚健的基本语言审美要求。儒家讲究人生修养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语言也会随着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断中和不断超越显现不同境界。孔子的人生修养历程标示了儒家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生命状态,民族文化、民族生命具有传承性,儒家语言审美也在新时期作家中呈现三重美的境界。文章以阿城、李锐、刘恒、杨绛、汪曾祺、巴金为例阐明了儒家语言审美在新时期作家中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子美育观     
本文探讨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孔子极重视审美教育 ,在他看来美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诗教”和“乐教”就是他艺术教育的内容 ,他倡导审美的学习境界 ,他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启悟和和诉诸情感的具有审美色彩的教学方式 ,往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艺术化与审美的伦理化的化合相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中,孔子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应有所突破的问题。所以,今天研究孔子政治思想,既要系统地研究它的本身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也要具体地研究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实际作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孔子应属世界级的伟人,这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定论。不管后世对他的功过如何评说,他那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已为无可否认的史实,视而不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那末,孔子在历史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呢?考察孔子本人的言行,对照古人的论述,可能主要在于教育方面,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面孔子在教育上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又同他倡导仁学,尤其是他身体力行,用仁学指导其教育密切相关。这当是孔子奉献给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孔子没有使用"自由"概念,并不等于孔子没有自由思想。对孔子自由思想的探讨,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必须从"自由"何以产生以及如何实现的角度,来理解孔子自由思想的真谛。孔子的"自由"思想是孔子在主体意识觉醒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行"、"思"等活动,达到"为仁由己"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孔子并没有把"自由"预设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自由"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自由"对孔子而言,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孔子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儒家起源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儒家的古代圣人是伟大政治家,儒家传承周代国家治理的礼乐文化。孔子儒家关注社会人生,担负入世参政的使命。对于政治,孔子有非常全面深刻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孔子儒家政治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在当代中国,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和儒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立志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完整提出立志思想的教育家。通过立志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宏志伟业,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志向,孔子从自我修身做起,言传身教。孔子的立志思想,不仅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方式。系统研究孔子立志思想,分析孔子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如何实现志向等,并阐释其在当今社会具有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诗教和乐教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在诗乐教化过程中,道德情感在审美情感基础上自觉激发而不显强制性;在诗乐教化结果上,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圆融合一而不至于主体偏枯.并能使主体抵达生命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的这一诗乐美学思想既可成为反思美善关系的理论资源,又能为当前的审美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代美学宗师。他兼具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知性哲理之长;他既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又精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他所创造的诗意人生和学术境界尤为后辈学人所神往。从其诗论诗作之成就这一侧面来展示先生的永恒诗心与诗意人生是本文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里尤其显得突出.他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湘西澄彻的自然境地中、在没有被现代生活所玷污的心灵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他以美、善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来创作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并以之来构建理想人生.他的湘西题材小说往往能够再现生命所带来的美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又不断地对哲学与审美进行超越,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思想家。科学地分析研究孔子的思想,中肯地正确地评定他的思想价值,对于继承古代优秀思想文化遗产,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思想,首先要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孔子的本来思想。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不注意孔子思想的整体性和内部逻辑结构。寻  相似文献   

16.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子贡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聪颖睿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地接受孔子的思想。他在实践中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同时也不乏自己的主见,并且敢于怀疑老师的思想。他不仅学习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治国为政之方,而且还能"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这充分表现出他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久地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支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在儒学文化圈的广大西太平洋地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不断起飞,更与孔子的思想影响紧密相关。因此,对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经济思想进行重新评价和再深入探讨,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一、庶、富、教的人口经济思想孔子从他的“仁”的哲学思想出发,响亮地提出了“爱人”(《论语·颜渊》)的口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不仅依据不同的人性基础而制定,而且所指向的人生境界也不同。民法以利己为基础,指向功利境界;社会保障法以利他为基础,指向道德境界;环境保护法以利万物为基础,指向天地境界。对法律人性基础和人生境界的领悟与体认,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法律及法律中人的行为,以促进我们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