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六大”对苏维埃政权建设问题给予空前重视的原因,主要是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以及根据现实斗争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六大” 苏维埃政权理论的提出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存在许多左的错误;“六大” 苏维埃政权理论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政权的性质問題,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就有过爭論的問題,也是研究中国农民战爭史中一个重要的問題。作为爭論的一方,孙祚民同志一直坚持他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斗爭在前,而轉化建成封建性政权在后”的論点。这就是說:当农民发动起义的时候,斗爭的性质是反封建的,但是在战爭过程中,当起义农民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时候,其性质就发生了“轉化”,反封建的斗爭就終結了,政权是封建性质的。許多同志发表了文章,不同意孙祚民同志的这种“轉化”論。現在,討論还在继續。本文試图就这个問题,提出一些意見,与孙祚民同志商榷,并就正于讀者。  相似文献   

3.
黄秋迪 《北方论丛》2015,(4):108-112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开始在全国“凯歌行进”,远东地区也汇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在苏(俄)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远东各地至1918年5月,经过四个发展阶段,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确立了十月革命在苏(俄)的全面胜利。远东苏维埃政权是在严酷的国内外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有效的斗争策略保证了革命逐步推进,但是,苏维埃和地方自治管理局两个政权并存、苏维埃政权建设实行“一刀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东地区苏维埃政权的稳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领导的龙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一样,都是在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指引下,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对国民党桂系军阀的严重威胁和对蒋介石在全国实行的白色恐怖进行了沉重的回击。虽然龙州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深刻表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是不可压服的。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红八军部分队伍,  相似文献   

5.
近读研究《静静的顿河》的文章书籍,得益之时,觉得有些议论见解并不尽合作品实际情况。现举数例如下: 不少文章认为,二三十年代苏联有过、六七十年代我国一度流行的《静静的顿河》是“为哥萨克叛乱辩护”的说法,是观点过于陈旧,是极左思潮的表现;瑞典人奥斯特林在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词》中的《静静的顿河》主题是“哥萨克起义反抗中央集权”的说法,是政治偏见,是“非常错误”的。 事实上,长篇小说的后半部,即写俄国十月革命后内战的第5卷至第8卷,主要内容就是顿河流域哥萨克反抗红军苏维埃政权的暴动从爆发到失败的全过程,其中,肯定、赞美、同情叛军,红军苏维埃政权“错  相似文献   

6.
“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口号、国号、年号和农民领袖称号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唐末裘甫起义铸印日“天平”,王仙芝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则称“冲天大将军”;金朝山东“红袄军”杨安儿起义,建立大齐政权,起年号“天顺”;元末红巾军起义中,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国号“天完”。明玉珍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年号“天  相似文献   

7.
60年前的广州起义是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由广东省委领导的工农兵武装夺取城市政权的英勇尝试,是一次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在这次起义中,叶剑英同志担任了工农红军副总指挥,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为广州起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是广州起义的主力,第四军新编警卫团是广州起义的重要武装力量,而这两支革命武装都是与叶剑英同志的率领和培育分不开的。首先看看军官教导团。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这革命危难的关键时刻,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  相似文献   

8.
当前,史学界在讨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由广西出发北上进军的同时,完成了转化的过程,一八五三年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已经转化为新的“封建王朝”;另些同志认为太平天国政权不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它一建立,就是一个封建政权。以上两种观点,虽然看法不同,但结论一致,即太平天国是一个封建政权而不是农民政权。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的调整经历了由各地苏维埃政权单独制定政策与法规到统一的《劳动法》出台,并在多次修正中与苏维埃区域实际的吻合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虽然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左”的错误倾向始终存在,但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仍有其积极影响:全面保障雇工权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加强劳动立法工作,把劳资关系的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主席关于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辉思想指引下,曾经亲自参加过党的“八七”会议,聆听了毛主席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伟大指示的邓小平同志,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巨大鼓舞下,与张云逸同志一起,带领我党掌握的武装,从南宁开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农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右江地区,与当地农民运动杰出领袖韦拔群同志率领的农民武装相结合,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即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胜利地举行了历  相似文献   

11.
城市起义,是指市民武装夺取城市政权,摆脱封建中央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时期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在这方面颇具典型性:小刀会经长期酝酿、扩展势力后突然举义,使清朝官府“戎兴肘腋,猝不及备”,上海县城遂落入起义军手中。同期的闽南小刀会起义也可算是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起义,与上海起义的性质基本一致。在中国历史上,反封建起义最初一般都是啸聚山林、占山为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权 (包括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不但不同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权 ,而且这种政权的理论与实践为后来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不仅对中共选择和放弃苏维埃政权模式的原因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且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有了更加深刻的回顾总结。然而,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微观研究相对薄弱、政权建设研究创新性成果不多、对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关注不够等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关注相关具体制度研究,深化地方苏维埃政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苏维埃宪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较为健全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提出了处理党政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初步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构成之一;但也有沉痛的教训,机械地移植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严重,倡导脱离中国实际的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民族资产阶级在很长时期被作为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诺伊曼在广州起义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广州起义前,作为共产国际的主要负责人,诺伊曼对起义的态度是坚决的,他既没有不赞成起义,更没有与粤军张发奎、黄琪翔谈判妥协,对起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起义前,诺伊曼提出一套极“左”的指导方针,后因起义时间提前,这套错误计划破产了。起义时,诺伊曼又主张坚守广州,提出“进攻进攻再进攻”,给起义带来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左派共产主义者”是十月革命后俄国党内关于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中形成的以布哈林、拉狄克为首的“左派集团”。他们不顾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条件,一味强调坚持革命原则,力主同德国进行战争,在这场争论中始终持与列宁意见相左的观点。列宁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对“左派共产主义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最后终于以党内多数通过了同德国签约的决议,从而保住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7.
抗日民主政权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在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体制上的独创性,政权主体的广泛性与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政权高度的民主性,使其成为既不同于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工农专政、也有别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一种特殊的政权体制.  相似文献   

18.
纲领与社会历史背景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彼得堡参政院广场集结了三千多名军官和士兵,持枪实弹,举行起义,被刚刚登上沙皇宝座的尼古拉一世所绞杀。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这一历史事件,在俄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至为重要。这次起义的性质,一般称之为贵族革命运动。苏联专门研究“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涅奇金娜,在为纪念这次事件一百五十周年而写的《十二月党人》一书中,即持此见。在我国,有的同志论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性质,也说:“按其  相似文献   

19.
“法轮功”组织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有许多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有目的、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两者之间又有不同的背景和结果 :黄巾大起义代表了当时的民意 ,猛烈地冲击了东汉政府的统治基础 ,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而“法轮功”组织为地道的邪教 ,并不代表民意 ,面对的是人民的政府 ,党和政府当然不会坐视“法轮功”的泛滥及危害。依法取缔“法轮功”避免了它对社会和政府的潜在威胁 ,是社会安定的需要 ,符合历史的要求。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 ,稳定压倒一切 ,取缔“法轮功”组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史记·陈涉世家》云:“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高祖本纪》也有“号为张楚”一语。有的读物据此把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张楚政权”,或“张楚国”;相应地把陈涉称为“张楚王”。似可值得商榷。应当看到,《史记》对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有时只称“楚”。如《陈涉世家》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