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词以善言“艳情”著称。对宋恋情词的深入理解,是宋词研究的必须项目。本文选取晏几道恋情词,从三个层次透视其表达方式、基本内涵、心理成因等,为宋词研究做点新的尝试。 爱恋词第一层次:一见钟情 晏几道是位多情词人。他在友人家饮酒听歌,便对其歌婢侍妾情有所钟;在江湖上落魄飘零,便对偶遇的歌儿舞女念念不忘。他一再堕入爱河,又一再被迫别离,留下众多恋情相思的词篇。在这类词中,他表达爱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一见钟情。如《临江仙》: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词人初…  相似文献   

2.
从柳永词看宋代都市周小娥柳永,字耆卿,原名王变,崇安(今福建省)人。主要生活在真、仁宗时代。有《乐章集》。柳永词当时传播很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改造了词的形式,并用民间俚俗语言表现了中下层市民较为广泛的生活内容。广...  相似文献   

3.
关于“画眉阔”一词的解释─—《古代汉语》注释一点商榷张忠达“画眉阔”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北征》。该诗云:“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来铅,狼藉画眉阔。”(见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第957页)。《古代汉语》将“画眉阔”注释为:“唐代风俗,妇女...  相似文献   

4.
语词札记     
语词札记王宣武〔哀恳〕《汉语大词典》①列“悲伤恳切”一个义项。按:“哀恳”尚有“犹哀求”一义。宋洪迈《夷坚支甲·吕使君宅》②:“(吕令人)招贺入小阁,峻词责之。贺拜而谢过,哀恳三夕(吕本作‘四’)乃释。”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袁痴》③“先生俟(乡人)...  相似文献   

5.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项空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此潜心研究,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许多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浣溪沙》(五两竿头)不是劳动人民的歌研究敦煌词往往有一种错觉因其语言文字之质朴,而认为是民间词,甚或是人民的创作。实际上,敦煌词复杂的思想内容说明,其创作者是众多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基本肯定,真正出自劳动人民的词作恐怕绝无仅有。《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相似文献   

6.
一、《望远行》(长空降瑞)《望远行》(长空降瑞)多处用典,但从考证此词写作时间及地点的角度说,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处:一是“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用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之典;二是“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涵”,用刘义庆《世说新语》关于王子猷...  相似文献   

7.
读词札丛     
年来读各家唐宋词选注本,获益匪浅。但这些选本不无缺点,某些资料运用难免有不尽不实之处,因取其中若干可疑处。质之文史典籍、细绎词意,探究原委,提出些个人看法,请海内词家指正。 一、张元干《贺新郎》中的 “滴仙”是谁? 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尚许垂纶否?”胡云翼《宋词选》注云:“滴仙,唐人对李白的称号,这里借指李纲。”文研所《唐宋词选》引《新唐书·李白传》为注,与 《宋词选》同。 唐人称李白为滴仙,宋人诗词作品也有称李白为谪仙的,例如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愿使君,还赋谪仙诗,…  相似文献   

8.
学者的严谨诗人的气质——陶尔夫词学研究回顾诸葛忆兵陶尔夫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硕果累累。先后出版了《宋词百首译释》、《北宋词坛》、《南宋词史》、《宋词今译》等多部学术著作;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本文从...  相似文献   

9.
理解·投入·创造──诗词今译是科研的一个分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和欣赏宋词,与阅读欣赏唐诗(以及其他古典诗歌精华)一样,往往会引起心灵的震颤或某种微妙的波动。人们喜欢宋词、研读来词并不亚于唐诗。只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过去一段较长时期内,对宋词的评价出现了某种偏颇。近十几年来,宋词的研究与普及争得了与唐诗(以及其他文体形式)分镇并辔的地位,获得了它理应早日获得的那份辉煌,宋词的今译.实际上是这迟到的辉煌之中的一抹微光。宋词能不能今译?面对同史的高峰.面对这高峰的晕圈所闪射出的夺目辉光.不免要使某些好心人产生这样的怀疑:今译的宋词是否会保留其固有特色?又…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是审美的 ,接受者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唐宋词。但是 ,从广义的角度观察 ,唐宋词又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唐宋社会的民情风俗 ,唐宋时代的风气转移 ,唐宋帝国的盛衰兴废 ,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消费方式与行为 ,皆丰富多采、细腻深入地展现在词的大千世界之中。于是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阅读唐宋词 ,也就成为当今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沈松勤的新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以下简称“沈著”),就是改换研究角度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沈著的研究分为三编。上编从歌妓制度着手 …  相似文献   

11.
李小晓 《东西南北》2012,(15):40-41
在刚刚出版的传记《水晶球:吉姆·罗杰斯和他的投资预言(2012年版)》(下称《水晶球》)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位来自美国南方亚拉巴马的农村,而后在华尔街一举成名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一切都那么感兴趣。这个古老的国家像谜一样吸引着他的脚步。”  相似文献   

12.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13.
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庄子》的自然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化”一词源于中国古典文学,据《汉语大辞典》(罗竹风)释:“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例证是:今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大宗师》)功与造化争流,德与二仪比大(《七命》晋·张协)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很多,什么“生活学”、“口才学”……什么“三国学”、!‘水浒学”、“西游学”……真是五花八门,目不暇接。其实.要成为一门“学”是有条件的,不是想设什么“学”就可以设什么‘哮”。那么,《红楼梦)研究为什么可以成为“学”呢?“红学”这个词,最早是晚清时候出现的。有个叫朱昌鼎的文人,很爱看{红楼梦),人家问他“洽何经”?他说“系少三曲者”(实际上是少一画三曲),那就是“经”字去掉“一画三曲”.成了“红”字,所以他说:“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可见那时候“红学”这个词还带有调侃的意味。后来才…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6.
孙武祖父辈、父辈人物及其事迹──孙武世系考述之四陈秋祥陈桓子无宇(《史记》“陈”作“田”)是孙武的曾祖父,那么他的后两代,即孙武的祖父辈、父辈究竟有哪些人?孙武的祖父、父亲又是谁?有关的文献记载有以下几种:(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无宇卒,生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傅子》四种辑本的优劣得失赵以武傅玄(217—278)字休奕,郡望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晋书》有传。据本传,他历仕魏晋两朝,受封爵鹑觚(今甘肃灵台县北),官至司隶校尉,“性刚劲亮直”,一生“著述不废”。他最重要的撰述是《傅子》,所谓“撰论...  相似文献   

18.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9.
“年丈”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此年伯”。我在《释“年丈”》一文(见(周一良先生八十生田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中,曾举例指出,在明末清初,“年丈”是对同年的尊称,意思相当于“年兄”,以后才用来称年伯.后读明人钟惺(伯故)的《隐秀轩集》,见有(补和杨文弱年文书德山读元辟见奇之作》一诗,诗前小序云:“万历乙卯闰八月,予以典警试竣,还过武陵,候8伯杨传御修龄先生与文弱.”按,杨文弱,名阿昌,与钟惺同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土,故两人为同年。杨修龄,名鹤,是杨同具的父亲。钟惺称杨明星为年大…  相似文献   

20.
文王、武王享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王、周武王享年几何,本不应是太重要的问题。然而,由于周初历史记载缺乏,使得周文王、周武王的享年问题却又不同寻常。如西周的年代,西汉刘效就根据文、武二王的享年加以推测。如其所据有误,他推测的结论自不可靠;又如周公“摄政称王”问题,武王去世时成王是否尚幼,对该问题的回答有重要影响。而成三年幼与否,却与武王的享年应有直接关联。关于武王的享年,旧有四种说法:(1)《今本竹书纪年》“年九十四。”(2)《小戴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同.(3)《路史·发挥》卷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