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视者和强迫症患者,它们有着各自的癖好,也有着一些大体相似的特征,如幼儿习气、平面化需求、缺失思想等。它们是形象化的本我人格。  相似文献   

2.
罗伯-格里耶的诗学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基于弗洛伊德学说,罗伯-格里耶把"意识"视为不值得关注的"虚假世界",而将"无意识"视为值得重视和探索的"真实世界";罗伯-格里耶强调创作的个人动机,认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不是对他者的摹仿,而是作家"自我"的化身。罗伯-格里耶剖析了自己作为文学家的特质,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文学艺术家有如精神病患者的假说。  相似文献   

3.
与尼采的价值虚无主义相呼应,罗伯-格里耶认为存在的价值和小说的深刻意义不过是一种深度神话。因此,他努力营造了一个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和心理价值虚无的新小说世界:《窥视者》等小说以无动于衷的姿态录入了大量非道德的场面与情景;《弑君者》涉及“最大的政治罪”,却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目的和价值;《嫉妒》等文本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价值空无的原生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4.
"缺项"这一概念是理解罗伯-格里耶小说创作的核心,也是新小说最重要的特性。罗伯-格里耶认为文学作品一旦完整无缺,变成某种实体,便会失去运动空间,成为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完整"的作品从来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与此相反,有"缺项"的文本才有可能使作品产生某种生命的运动和旺盛的活力。罗伯-格里耶对小说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最先明确要求文学用不确定的结构、不确定的叙述,即运用"缺项"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构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相似文献   

6.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也同样顽固地是非现实主义的。我们可以从自称为“书记”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虚构”和非现实,亦可从强调“虚构”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毁灭与被毁灭--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了传统文学的倾向性、人物中心论和叙事模式之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大厦,在创作中展现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写作观。而罗伯-格里耶在毁灭传统的同时被毁灭了,这种文学自灭的发展方式,给未来的小说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法国新小说理论强调一种特殊的形式主义,其反对文本外部的阐释,拒绝完整故事与人物形象,主张回归作品本身,诉诸读者直观感性体验的审美效果,这是对欧洲传统小说叙事的颠覆与消解。以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比照反观新小说理论中所彰显的独特形式主义及其现实诉求,不仅可以重新加深我们对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美学意蕴的体认,还可以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情境下辩证地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0.
站在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 ,法国新小说理论家罗伯 -格里耶认为物我关系是一种距离关系 ,两者既不同性质 ,也无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此 ,他反对巴尔扎克以人化的方式写物。他主张 :1、站在物件之外写物 ;2、描写事物的平面 ;3、记录物我距离而非物我分离 ;4、摈弃人化的语言 ,引入几何学的描写。写物理论是格里耶失误最多的理论之一 ,也是极具原创性、开放性和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罗布·格里耶为例,剖析了法国“新小说”在理论和文本创作中对传统小说话语的反动、话语模式的内涵、这一话语构建过程中体现的话语秩序以及话语模式对当代人文科学主流话语的整体呼应。文中认为:“新小说”在对传统小说话语反动的同时,就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文本话语,而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话语构建的圈内、外控制原则;根据人文科学诸学科“知识公因”的学说,“新小说”体现了当今社会中人的矛盾状况以及陷入这一状态中的无力和尴尬。  相似文献   

12.
文艺人学本体论是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潮流.它的发生既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自身逻辑运动的必然,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反响和回声.它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文学艺术的思维视角,同时,它的理论盲点也是我们在建构当代形态的文艺理论时所应当扬弃的.  相似文献   

13.
博尔赫斯早期诗作的"家园"存在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是人类的居所,历来是诗人吟诵的文学母题。博尔赫斯早期诗作带有鲜明的"家园"存在论特色。他诗中的"家园"已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海德格尔哲学意义上的诗意的存在家园。他以在场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道说形而上的存在真理,以诗人的剑锋与激情创造了独具哲学玄思色彩的精神存在空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元问题应为“文学是什么” ,对此不应满足于定义式回答 ,应该进行本体论追问。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即“是论” ,其主流形态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先验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标志着西方哲学的转向 ,它跟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生存本体论具有相通性。人的日常实践中的感觉、情感、领会构成了情意本体 ,“合情合理”是它的基本尺度 ,“诗意生存”是它的高级形态。文学以人的情意为本体。针对三种生存状态应该有三种文学。真正伟大的文学是体现和升华人的生存状态的明镜和灯塔 ,具有叩问人生意义、了悟人生价值、烛照人生道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生命本体是文学存在的物化形式,还是物化外壳下别有孕育的生命?中西文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追问莫衷一是。文学的物化形式可谓之诗语言,在前文学“婴儿期”以静默方式蕴蓄诗的潜能及其有机性,若无诗的“发声”,文学终归无所凭依。然而诗语言又并非文学的生命归依。自从诗诞生以来,形象、情感、事件、图像、身体等纷纷登场,借助语言而存在却又顽强地排斥语言的在场感,其极限化的表征就是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已经很少或不再对语言精雕细琢,那么决定文学生命根基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便成为文学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文学的本体显现为诗语言呈现的完整生命序列,诗语言呈现的前与后承载着诗的在场与退场的奥秘,其生命本体伴随着诗语言的呈现产生内在的变异。言、意、象、像诸变因的在场比重与文学构成的逻辑相位呈反比态势,从而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以实现披一而挂万,巧妙将文学的后续生命成因导入宽幅的生命场域,改写文学传统的诗语承载方式为更切近客体的诗语激发,诗语言的完整生命也由外在物化表征的逐渐衰减转换为主体的受孕性变异与更新。  相似文献   

16.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茅坡营苗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为体系.依托自然环境使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竭尽所能营造的和谐的内外关系构成生存的社会环境;为生存提供内在动力的精神背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广谱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比较了哲学史上3种典型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心灵本体论)与广谱存在论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了传统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征,阐明了广谱存在论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