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写“奚啸伯往事”(奚啸伯,1910—1977,男,满族,北京市人,京剧老生演员)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2.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3.
早上起来,打开电脑,上网,发现大家对朱苏力事件已经没有多少言说热情,心情很郁闷。对“郁闷”这个中文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情绪词,突然产生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感受。郁闷中,想起上个世纪50年代,大家说得正起劲时,突然鸦雀无声的情景。一1957年,毛泽东公开提倡“百家争鸣”,爱说话的人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掀起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言论狂欢。毛泽东越听越不是滋味,因为大家说的都是他不爱听的话。于是———毛泽东先问了一个著名问题:“这是为什么?”最后毛泽东给出一个著名回答:“事情正在起变化。”答案水落石出,言论狂欢就此结束。…  相似文献   

4.
一 黄宗英的文章<我亲聆罗稷南和毛泽东的对话>在<南方周末>(2002年12月6日)等报刊发表以后,许多人奔走相告.一篇短文的发表成了一件震动社会的大事,按说是奇怪的.近50年前的旧事了,我的伯父罗稷南在1957年7月7日问了一个假设的问题:"如果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毛主席做了一个假设的回答:"如果鲁迅还活着,他不是不说话就是关在牢里了."一个假设引起这样大的震动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6.
1898年和1908年,十年之间先后有两位曾经留学英伦且在近代中国思想言论史留下影响的归国留学生,怀着强烈意愿上书最高当局,就近代中国所面临之时局以及如何图强富国以避免亡国灭种之困境而积极进言.这就是严复1898年初的"拟上皇帝书"和辜鸿铭1908年的<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但从这两份上书的最终命运看,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严复的"拟上皇帝书"最终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未能上呈曾经对其面谕并怀有期待的光绪皇帝;而辜鸿铭的上书则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辜鸿铭自然无法预知的是,他所上书进言的光绪皇帝就在他上书当年的11月14日满怀着未尽志愿而驾崩了.  相似文献   

7.
听说天柱兄住进了脑血管病房,我急着去看他.半年不见,他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脸也红了,体也胖了,躺在病床上,看样子心里明白,但说不出话,脸偏向左侧,右半身瘫痪,很显然是得了"中风不语,半身不遂".主管医生说他是高血压中风,还算是轻型的,不过血压还很高,住院3天了,仍在静脉点滴降压药.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生意失利,几乎血本无归.面对妻儿,我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正当我想着怎么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妻子给我讲了个故事--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这天夜里,他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相似文献   

9.
王元化 《学术界》2001,(2):220-239
小 引  一九九一年的日记只零零碎碎记了几天 ,就没有记下去了。这是由于我于一九九零年十二月间与张可同去香港 ,离沪前一段时间 ,诸事忙乱 ,无暇动笔。抵达香港后 ,我们住在承义家。他和倬如让出自己的房间 ,在起坐间内打地铺。香港居住条件困难 ,他们的家没有供我单用的写字桌。在这样的环境中 ,写日记只能停下来。 (不过为写杨朱论文积累资料 ,我还是写了一点读书笔记。)在香港期间 ,得到辗转转来的杜维明的信 ,他邀请我于二月间去夏威夷参加中国文化研讨会。出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需要去联系、去交涉、去请假、去奔走 ,去办理一些…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我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新疆分院(筹)历史研究室工作。从此在陌生的地方踏入了陌生的社会,在陌生的单位开始了陌生的生活。生活一下子都变了,学校里老师系统的讲授没有了,不懂的东西全靠自己去询问、去钻研。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  相似文献   

11.
我在写了<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2004年4月发表于<温故><同舟共进>)之后不久,又与从加拿大来北京探亲的康氏世交张沧江教授重逢.2004年3月21日我去宾馆看望他,话题自然是康同璧母女故事.  相似文献   

12.
“泛神论,睡觉去了”没有? 1958年11月,郭沫若在回答北京师院六位来访同学提问时说,1924年“我跑到日本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找到了一把钥匙,以后思想就有了一个大转变,写作上,生活上都有了一个方向。宇宙观,比较认识清了;泛神论,睡觉去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其实,早在20年代郭沫若就有过类似的表述。例如,192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在日本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后,“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  相似文献   

13.
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好像有许多愁事,经常没有食欲,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病.我便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反映说:"你的儿子有点古怪,不太合群,他经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次他似乎表示愿意与女孩同桌."  相似文献   

14.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8,29(4):88-92
鲁迅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悲剧美学著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悲剧理论体系,但是,在他的许多作品和言论中,却表现出深刻、精辟的悲剧美学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念.他批评中国文人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在文艺上只能去炮制瞒和骗的作品,这也是中国缺少真正悲剧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批判了文艺上虚假的乐观主义、庸俗的大团圆主义,指出这是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反映;他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观点,使他的悲剧思想更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等等.鲁迅悲剧思想和悲剧创作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福楼拜认为,作家要写偷,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也不必亲自去私通,只要凭生活经验去“体察”,进入笔下人物的生活经历,变成一个想象中的人物就可以了。他说,他并没有包法利夫人的经历,但由于“我深入到她的皮肤里去,写包法利夫人服毒,我也一嘴的砒霜气味,就象自己中了毒一样,一连两回闹不消化”(见《译文》1957年第4期第137页)。金圣叹也说,《水浒传》的作者能够以一身而写众多人物,并做到写豪杰、奸雄、淫妇、偷儿便居然是豪杰、奸雄、淫妇、偷儿,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塑造人物过程中,作者“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水浒传》第五十五回金批)。所谓“亲动心”,就是指作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表现和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1) “中国詩史”是我和陆侃如合写的,共分古代、中代、近代三卷。古代詩史是陆侃如在清华研究院的畢业論文,作于一九二七年,接着他又写了中代詩史,我写了近代詩史,于一九三一年由大江书鋪出版。五年后,动手改写,因抗战起,只写成一部分。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决定重印此书,即以三一年大江版为主,参以三七年未完成的改稿,只刪去其中一些显著的谬論,就成为現在的新版,实际上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东西。在去年鸣放中,陆侃如暴露了他的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丑恶面目,堕落为右派分子。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人,他的学朮思想不可能不是反动的。我和这样一个具有反动学朮思想的人长期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7.
新婚闹洞房的时候,伴郎坏兮兮地问她:"假如以后新郎倌在外面有了女人,你会怎么办?"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离!我怎么能容忍他再有一个?从现在起,对我俩来说,对方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背叛了我,我绝不会为他去和别人争风吃醋,因为不值."  相似文献   

18.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19.
<正> 龚自珍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学理论上有独到、新颖见解的文论家。尽管他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留给后世,但综观散见于他诗文、书信和评点友人诗歌中的言论,他的文学观点和见解仍然可以得到明确而系统的反映。龚自珍的这些文学主张,不仅在他生活的当时给人以启聩振聋之感,并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书籍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美丽的孤独 读诗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即使我搞不懂大多数诗歌在讲些什么.但仍然有一种侥幸,期待短短的几个字如闪电划开天幕般,让固有的世界在一瞬间真相大白.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译者李笠1987年第一次拜访这位诗人时,有这样一个小插曲:被问到一位瑞典的知名小说家,特朗斯特罗姆回答说:"他去中国三个礼拜,回来写了一部长篇,假如我去中国三年,我会写一首短诗!"这固然说明了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金贵,却也不小心暴露了诗歌如今失语的特征.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从树梢飞向树梢".从诗句里一瞬间迸发出的真相是:美丽的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