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争鸣》杂志,发表了邓广铭先生《关于王安石的居里和生卒年问题》一文,其中提到王安石“在他的幼年少年期内,和后来宦游各地期内,虽都曾回临川去过,但全都不曾久住。总计他的一生,居住在临川原籍的日子并不是很多的。”那末,在王安石的一生中,到底有几次回过临川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述考。  相似文献   

2.
来信照登     
编辑同志: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的《从北宋后期文坛看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关系》(见本刊1982年第1期)一文中,有一处说王安石希望王逢原出来和他共同力排异端,执行新法,这话与史实不符。我当即查王安石《临川集》,在卷七十一《题王逢原讲孟子后》,果然发现“逢原卒于嘉祐己亥六月”一句话,这就证明王安石熙宁时  相似文献   

3.
翻开王安石《临川文集》,几十首描述出使契丹的诗篇赫然在目。这些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仅表现了“诗语唯其所向”的艺术风格,而且表现了敏锐而深沉的政治眼光。王安石本人是很重视这组诗的。他特意为这组诗写了一篇《伴送北朝人使诗序》,  相似文献   

4.
我校罗传奇教授和吴云生副教授(现在南昌大学任教)合著的《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新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二位先生多年来研究王安石教育思想的新成果,也是列入国家“八五”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江西古代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专著。 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临川这块沃土孕育出众多的文化名人、艺术巨  相似文献   

5.
临川籍作家万斌生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三部曲,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宏阔画卷。书中作者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和规定情境或文献中的只言片语而撰写了大量拟作,这些拟作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创作、服务于小说,使小说更臻完美,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作家的才情。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7.
一 《洪范传》是王安石早期学术著作,在当时学术界曾经引起很大震动。陆佃《傅府君墓志》云: 淮之南,学士大夫宗安定先生(胡瑗)之学,余独疑焉。及得荆公《淮南杂说》与其《洪范传》,心独谓然。于是愿归临川先生之门。……①蔡京所为《安石传》亦云:“初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②考陆佃从王安石学,事在英宗治平三年,③则《洪范传》在此之前当已传播淮南,并引起强烈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因死非其时,其身后丧葬草草了事,奔丧的人既廖廖无几,更无人为他作“行状”、“墓志铭”、树“神道碑”,而只在墓中埋入一简单“墓碣”。他死时六十六岁,《宋史》本传却误为六十八;死后葬于金陵东郊故宅后,而明代的一个临川知县却说其墓不知所在。这都可证明后人对其生平之极少注意。但因在十年浩劫中曾演出“儒法斗争”的闹剧,使王安石红极一时,遂致江西的临川、东乡两县争认王安石为本县人,纷扰不已。本文正是为澄清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而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王安石、王安礼诗文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二人文风之异同,进而揭示临川王氏家族乃至宋代临川文学兴盛之况。  相似文献   

10.
陆象山的陆氏家族出身豪门,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的后裔。当陆氏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五代末战乱举家迁到临川青田村时,家道已经中落,但却始终保持了书香门第。象山先生六兄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陆象山并非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心学》是启示人们理解“宇宙”的学说。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为王安石辩诬,知荆门军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11.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词句。作者借诗人曹子建、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赞美洪都、临川才子的文采。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如此。自从“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任临川内史后,临川文学才算真正诞生。谢灵运的《华子冈麻源第三谷》,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描写临川山水风光的诗篇。临川宝应寺的翻经台、灵谷峰、灵运何等古迹,都流传着这位大诗人在临川!任内史时的美好传说。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临川本土文化结合,培植了临川这块沃土,孕育出“二晏”父子、曾…  相似文献   

12.
庆历之后还是宋学地域学派的"临川之学",到熙宁以后演变为一种新官学即"荆公新学".虽然王安石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其学术旨趣、思想内容的重心发生了变化.荆公新学更为关注以经术经世务的外王之道,以满足"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的经世致用迫切需要.王安石分别从《尚书》《周礼》《诗经》等先王政典探寻礼乐制度、治理方法的依据,以解决熙宁新政的现实政治问题.同时,荆公新学也关心"人君方寸之地""养心"的内圣之道,但主要目的是凸显政治睿智、强力意志的精神因素,其内圣之道直接依附于外王之用,不同于道学派偏重道德为本的内圣之道.  相似文献   

13.
抚州师范专科学校临川文化研究所黄建荣主编,尧新瑜、张发祥、邵维加、饶新华、涂木水、徐国华、章军华、廖以厚(以姓氏笔划为序)为副主编的《临川近现代文化史》,不久前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临川文化研究丛书中的又一部力作,是六年前问世的《临川文化史》一书的进一步延续和扩充,它与《临川文化史》两相衔接,相映生辉,标志着我区的临川文化研究又取得新的进展。《临川近现代文化史》分19章,共23万字,其内容翔实,评述全面。全书继承了《临川文化史》的编写特点,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下止新中国成立,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善于写诗、词、散文等,其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章从语言物质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分析研究了王安石诗、词、散文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把握王安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5.
临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的美称。每当人们提到临川作家时,便会自然地想起晏殊、晏几道、曾巩、王安石、汤显祖这样一大批大作家,而当问到临川女作家时,人们不免茫然。其实,自宋代以降,历代临川都有女作家,而且不乏名家。人们之所以对历代临川女作家感到茫然,只不过是了解不够罢了。为此,笔者在对历代临川女作家进行了一番初步探索之后,特作一个鸟瞰式的简要介绍,以满足对此有趣的读者。如有不妥之处,请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6.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南朝宋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伯子《临川记》载: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山(今抚州市第三小学一带)上有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中他的墨池遗迹,除临川的以外,浙江会稽、永嘉、湖北蕲水、山东临沂、江西庐山等地也有。不过,其中以浙江永嘉和江西临川的最为出名。浙江永嘉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永嘉积谷山上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的“墨池”二字,江西临川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墨池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的注释,历来选本都认为“临川”指的是谢灵运。其主要理由是谢灵运曾做过临川内史。我认为“临川”指王羲之理由更充分些。 首先,王羲之也曾在临川就过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其名篇《墨池记》中曾依荀伯子之说盛赞王羲之在临川临池学书的苦学精神。荀伯子是南北朝宋代颍阴(今河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学术价值相当高的工具书,但它也有不少疏漏之处,余嘉锡曾作《四库提要辨证》,驳正其失。今就平时读书所得,仿余氏体例,订《提要》之误,共十八篇。一、通鉴外纪《提要》卷四十七云:“宋刘恕撰。恕字通原,其先世京兆万年人,祖受为临川令,葬于高安,因家焉。……恕……初授矩鹿主薄,寻迁知和州、翁源二县。会司马光受诏修《资治通鉴》,奏以恕同司编纂,转著作郎,熙宁四年,以忤王安石  相似文献   

20.
由涂木水副教授任主编,高琦、周长春副教授、章军华、徐国华讲师任副主编的专著《临川文学史》最近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校继罗传奇、张世俊教授主编、广东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临川文化史》后,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专著,是我校莘莘学子三年来辛勤耕耘、协力攻关、潜心研究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是情系临川文学、弘扬传统文化谱写的新篇章。《临川文学史》的出版,标志着我校临川文化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突破,这必将对乡土文学的教学,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扩大经贸活动,提高临川的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