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四回在一张“护官符”上写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四句话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可以看作读《红楼梦》的一个提纲。《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的内外矛盾,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正确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阶级关系,是正确评价《红楼梦》的一把钥匙。毛主席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五八八页)。由于作者阶级立场和生活经  相似文献   

3.
《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言》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赵振锋,黄峰关键词:扬雄,《方言》,方言区,古代汉语方言扬雄《方言》里面记录了不少古代的方言词,他标记这些词的地理分布用的地名非常复杂。有自然地理的名称,如“山”指华山或崤山,“岱”指泰山,“江”指长江,“河”指黄河,还有...  相似文献   

4.
一,太谷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是儒学的不显传的一派,以儒为本,释道为用。 二、归群宝籍中不少是文学作品。 三、太谷学派文学作品中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代表,是太谷学派的传道书。 四、“作者信仰,并见于内”(鲁迅语)对《老残游记》的评价也同样适合于太谷学派其他文学作品。 五、张积中《题(红楼梦)后》是近代评论《红楼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5.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作品里,用了不少的绍兴一带的方言字和方言词。其中有的作者自己向读者作了说明。如“‘难’者,‘今’也;‘者个’者,‘的了’之意,词之决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朝代里,索收贿赂行为极盛。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在封建《刑律》中对渎职贿赂罪都有所规定,对官吏渎职贿赂行为判罪是很严厉的。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之严令。索收贿赂行为,在旧中国和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官员中同样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这种现象,也是一切剥削制度腐朽的一种典型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  相似文献   

8.
博大精深的《管锥编》中引述《红楼梦》的例证有30多条,这对红学比较研究颇多教益。首先,这些材料置于中国历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使我们能深入探窥《红楼梦》所包涵的深厚意蕴和人物内心世界。如对“意淫”的梳理,对“君子儒”宝钗矛盾心态的评说,对黛玉悲剧情绪的揭示,都能启发我们影响比较的纵向思维。其次,这些材料置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封建社会早期文化与晚期文化的融通之中,拓宽我们共同比较的发散思维。钱先生指出《红楼梦》中不少心态、意象和美感,如“蛇腰”、宫怨、“泪河漂尸”等中西文化相通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特色鲜明的《红楼梦》与此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对待《红楼梦》中的伏笔问题伏笔,是中国小说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研究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伏笔艺术,最早见于金圣叹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以后到了脂砚斋等人评《红楼梦》,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是“伏线”、“伏笔”、“伏后文”,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等等。然而今之研究《红楼梦》者,却很少接触这一课题,原  相似文献   

10.
“庆历新政”前的谏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进谏纳谏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封建政权机构中并无谏官之设,《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虽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议大夫”的记载,然而  相似文献   

11.
<正> 《上山采蘼芜》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关于本诗的主题,学术界几乎是众口一辞,认为“作品通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另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北京大学编写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等,都持近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语言丰富多彩.仅以迭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运用,就可见一斑.迭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的典籍里已经用了不少迭字,如《虞书》中:“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夏书》中“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诗经》运用迭字已达到高潮,如  相似文献   

13.
在评论《水浒》中,那种把宋江的投降主义说成是无可非议的“农民的局限性”的观点,完全是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也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因而是极其错误的。把“投降”说成是“农民的局限性”,首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基本观点。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对抗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毛主席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有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  相似文献   

14.
唐诗的任侠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战国时期,它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韩非在《五蠹》篇里首次提出“侠”的名称,所谓“侠以武犯禁”、“国平养儒侠”等,有时或称之为“带剑者”、“游侠私剑之属”。韩非之后,在《史记》和《汉书》里,又出现了诸如游侠、豪侠、节侠、气侠、轻侠、伉侠等名目。侠和中国古代文学有着特殊的关系,从秦汉的史传散文到清代的侠义小说,它不时扮演着各种角色。到唐代为止,在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所产生的诗文作品中,对侠及其节概风义曾有过两次最引人瞩目的礼赞:一次是西汉司马迁写的《游侠列传》,他以传记文学的形式,第一次把“儒墨皆排摈不载”的“布衣之侠”列入史册,并对“侠客之义”加以热情的赞颂;另一次则是唐人在诗歌中对任侠精神的讴歌。达两次对侠的礼赞,恰好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汉唐两代,并非偶然。而唐代对游侠的赞颂,从规模到程度又更胜过汉代。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诗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以及考察唐诗的渊源和流变,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南宋的“讲史”和“说经”话本的著名艺人及代表作品,分析了如《五代史平话》、《问答录》等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走向,指出它和小说、说铁骑儿话本同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在我国小说发展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四毛泽东在信中又说:“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同比、兴两法一样,赋也是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谢榛曾经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作过统计,他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由此可知,赋的运用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是相当广泛的。对赋这种表现手法,我国历代诗论家有过不少论述。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孔颖达说:“赋之言  相似文献   

17.
在不少古汉语教材和文章里,常举“王、雨、衣、军”等词作为“词类活用”的典型例子。如: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大雅·大田》)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黑暗这一特定历史情况下社会风情的画卷。它所揭示的社会现象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所展示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的。《万历野获编》认为《金瓶梅》“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林灵素则指陶仲文,朱勔则指陆炳,其他各有所属。”近人更详加考索,指出《金瓶梅》中提到的历史事实如“太仆寺马价银”、“书帕”、皇庄等和明代嘉靖朝的诸多史实是相同的,肯定《金瓶梅》所揭示的是明末嘉靖朝严嵩父子当政时的社会政治风情。也有人认为是指万历中期的政治的(吴晗)。虽然有分歧,但都肯定《金瓶梅》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现象是有现实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学也成了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所及,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审美理论领域内,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道统”与“文统”,明道、征圣、宗经,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千古不移的正统的审美标准。本文拟从三篇《原道》谈谈儒家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西安市科协的关怀下,经一批《周易》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努力,“西安周易研究会”于9月23日正式成立。《周易》是“十三经”之首,一向被称为东方的哲学,几千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光异彩。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被人为地涂上了一层迷信色彩,致使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严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