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互构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域,着力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型塑、同构共生关系."社会互构论"认为,"社会互构"体现了现时代社会现象及过程中蕴涵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关系机制,"我们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予了具体思考."社会互构论"主张,社会学理论具有内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真正的社会学必是且只能是实践的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实践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巨变,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宽阔视野、重大题材和现实养料.这也决定了"社会互构论"是一个仍在继续发展和丰富的社会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离不开社区文化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文化治理在行动主体、治理对象、运行机制和治理目标等多方面呈现出新趋势。社会互构论为理解新时代社区文化治理呈现的新趋势提供了理论借鉴。在促进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相互型塑、相互建构中推动新时代社区文化治理,有利于满足新时代社区居民品质化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杭生 《河北学刊》2005,25(2):97-104
东亚通过独具特色的进程形成了与欧美现代化极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亚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点也许在于一些学者所 说的"文化东亚",即儒教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文化内聚力和整合力。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威权机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着某种共性。如果用"社会互构论"的眼界和理路,可以将中、日、韩三国 为核心的东亚视为"区域性互构共生体系"或称"东亚互构共生域"。这里的"互构"是从主体行动、权力、权益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来检视"东亚互构共生域"前景的。主体的差异性是"社会互构"的基本预设前提,因为差异才可以言互构,越是差异也就越要求 互补,通过求同存异的过程来求得互构共生的最佳值。东亚的兴起本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旧式现代性的一个有力挑战。中、日、 韩三国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将重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新型现代性的实践。通 过对三国的共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创新能力、政党和政府精英的腐败、三国自由贸易的推进,以及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如何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对东亚和亚太地区、对国际关系秩序以及全球化进程形成深远的影响。中、日、韩三 国应当尽可能地达到三赢互利,避免  相似文献   

6.
某种意义上,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再次调整、转变和互构过程.从社会互构论视野来看,国家与社会关系有两个建构趋向:国家职能从集权走向放权和社会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时,当前学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市民社会问题,以及研究视角和路径等缺乏必要的反思,对其探讨更应关注中国特色的本土实践.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互构论"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形塑社区文化形态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国家、市场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结构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形成,又在相互选择的结果中不断调整。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已然形成了复合主体,这一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主体行为的良性互动和关系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进程———自觉不自觉地处理着与中国社会现实、与中国学术传统,尤其是中国历来的社会思想、与外国社会学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问题———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实现自己的创新。为了能展示这一特点,本文想通过以下四个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来加以证实,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动论。  相似文献   

9.
10.
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检视和反思,可能再一次触及传统的西式理论困局。同时,也可看到这类理论困局的现实折射所引发的各种实际问题。这表明,我们所持理念、姿态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将会预定不同的行动选择和实践取向。根据社会互构论的基本观点,"国家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应当是"合作的三维"。民间力量的作用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行动过程,而是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作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在穷人求富和富人求安的心理上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因而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而政府在保障公民社会权以及大力实施社会救助方面的努力为二者的互释、互构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但要使二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有效,还须强化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适当赋权于弱势群体,增强公民社会权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继续发挥司法等救济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在社会快速变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出了动态化发展,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逆向冲突也逐渐增多。社会互构论抛开单向影响的思维,将个体和群体、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放在平等互构的层面上,变逆向冲突为正向谐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旧式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对自然的压榨、人与社会的冲突.我们认为,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旧式现代性所指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现代性.因此,中国的社会实践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极有价值.而这样的社会实践,需要一种实践的社会学.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是对这种要求的一种尝试.在本文中,我们对"社会互构论"的"实践性"作了分层分析,试图使读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个体互构”的政治自由观意在摈弃社会单构和个体单构的政治自由观,既发挥社会规范性,又弘扬个体主体性;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创造性发挥;既关系到政治自由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前途,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农民的二元关系是检视中国基层政治发展的重要窗口。基于社会互构论的解释,国家与农民之间存在"共赢、共在、共生"的互构过程,国家行政力量的"话语独白"和农民阶层的"政治冷漠"是国家与农民互构关系失衡的重要表征。纵观我国乡村治理进程,"乡土中国"和"城乡中国"构成了基层政治发展的重要互构场域。国家与农民的互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呈现在"官"与"民"、"干部"与"村民"的"互构"与"反互构"的空间之中。具体而言,封建帝制时期国家的"无为而治"已走向终结,人民公社时期的"全能治理"表现为"强国家、弱农民"的存在状态,村民自治这一嵌入性制度带来了村治"行政化"和农民自治"虚弱化"的结构性困局。进入21世纪,国家与农民的互构关系应围绕乡村"有效治理"的形式展开,通过"增能"彰显农民自治的话语权和民生诉求,基于"赋权"回应国家与农民互构的善治理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的"个人"是现代性过程催生的重大历史产物之一,这一过程赋予了"个人"独特的现代性意涵.也造就了"个人"所背负的沉重问题:背弃自然、背对历史、社会共同性的迷误,这些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严重扭曲.在社会互构论看来,个人的现代性意涵对于破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和深刻危机有着根本性意义.故须开辟现代性的新走向,以彻底变革人与自然的现有关系;拓展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视野,以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真实意义;阐析现代社会的共同性意涵,以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做了"生产本体论"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话语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即在为人们熟知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矛盾运动的理论结构层次之上,耸立着一个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结构层次,据此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诠释为"两结构层次说".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即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两者的互动生成过程体现为社会发展中工具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以及社会研究中行动与结构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研究从"生产本位论"的解构到"生活/生产互构论"研究范式的重构,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行动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关系中隐藏着较高的社会风险,传统路径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主要依靠“政策-法律”的调控和监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故应研究新的防控路径。“二维空间”视域中的民间借贷社会风险防控新路径是探寻“政策-法律”与市场和民间社会之间的整合、互构,以利于形成高效防控民间借贷社会风险的机制,架构系统性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