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锴 《当代老年》2013,(5):26-27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实现帝国的振兴,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  相似文献   

2.
刘锴 《老人世界》2013,(8):39-39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实现帝国的振兴,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一生功过是非暂且不论,单从反腐败这一点,就值得大书一笔。因其称帝前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所以他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在推翻元朝统治过程中,他真正认识到国家的兴衰与吏治的重要关系,故而在建立大明王朝后,他便开始大举反腐。  相似文献   

3.
正“以脏补脏”的说法在我国民间可谓是根深蒂固。所谓的“脏”,指的就是动物的内脏。鱼的内脏一般称“杂”,鸡、鸭、鹅等禽类的内脏,都称“时件”。在乡下的小馆子,一盘青椒炒时件是再平常不过的小菜。而猪、羊、牛等家畜的内脏,则统称“下水”。羊下水、牛下水也可称杂或时件,像羊杂汤,便是一道南北风行的菜。虽说“下水”之名不雅,让这一类菜难登大雅之堂,但并不妨碍它在民间的风行。在吾乡常熟,便有“春肝夏肺秋肠脏”的  相似文献   

4.
更正     
朱元璋得天下后,手下人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弄来送给他。朱元璋说:“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当场把床毁掉。这时,站在旁边的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听了立即斥道:“就是富了又岂可骄?显责了又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一定要押奢侈、宏俭约、戒嗜欲。即便这样,犹恐不足以慰民望,何况穷尽天下技巧,满足一人之享受乎?其致亡者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  相似文献   

5.
本人是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给北大研究生开设过老舍研究专题课,勉强算得个老舍研究专家。不过,一向并未发现老舍跟我喜爱的围棋有什么瓜葛。老舍最牛的话剧绦馆》的第一幕中,倒是有两个茶客在下棋,不过那下的是象棋,茶客甲喝了一声:“将!你完啦!”这一幕就歇了。老舍是平民文学大师,平民一般都下象棋,很少下围棋。我自己出身于平民社会,从小下的也是象棋,按人民群众的标准,水平颇为不弱。  相似文献   

6.
青城三绝     
青城吮着草原的乳汁长大,青城人不慌不急慢慢享用的是自己的美食:手扒肉、全羊席、金翅鲤鱼、烤羊腿……这是待客的大餐,款待的是四海宾朋,而烧卖、羊杂碎汤、土豆包子三种不上大雅之堂的平民小吃,却成了“蒙”也好,“汉”也罢,青城人的最爱。  相似文献   

7.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统治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又完全转了向,“他(雍正)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深信“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  相似文献   

8.
成北 《老年人》2009,(7):20-21
到长沙吃本土口味菜,很多人会直奔南门口的“四娭毑”店。“四娭毑”本名龚二毛,如今已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她做起了小本生意,后涉足餐饮业,创立了“四娭毑”饮食品牌。  相似文献   

9.
赵洪波  黄晓利  吴岚 《职业时空》2008,4(9):219-219
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周恩来与贺龙元帅同在杭州楼外楼饭店用餐。因为周恩来是“回头客”,饭店知道他喜欢吃什么,便特意为他烹制了两道莱:干莱蒸肉、虾仁干菜汤。周恩来高兴地指着干菜汤对贺龙元帅说:“你尝尝,看我家乡的这个汤,比你喜欢的酸辣汤如何?”贺龙元帅仔细品尝之后,连声叫好!那道“干菜蒸肉”,便是绍兴地区传统的大众菜肴,有一次到南方视察工作,到了吃饭时,他发现,同是“干菜蒸肉”,自己桌上的菜少肉多,随行人员桌上的却菜多肉少。他笑着“批评”服务员没有一视同仁,又把自己桌上的“干菜蒸肉”端到随行人员的桌上。  相似文献   

11.
洪弋 《老年世界》2007,(18):28-29
女儿,那天晚上,你妈在饭桌旁不过对你的女儿说了一句“留点汤给舅妈”,你当即就丢下筷子,怒斥你妈舍不得给孩子吃,“吃光了不能重烧吗?”、“家中没料子街上又不只卖生铁?”说完,便拉着孩子气呼呼地走了。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的王国中,能留存于典籍的,除“诗三百”之外,平民所作之诗可说少之又少。即使有少数平民之诗收入于典籍之中,其作者之署名也以“无名氏”统而言之。其中之原委固然与封建社会对平民的轻视有关,也有平民所作之诗多以口耳相传之方式流传于后世,传来传去竟不知为何人所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某王爷手下有个著名的厨师,他的拿手好菜是烤鸭,深受王府里的人喜爱。不过这个王爷从来没有给予过厨师任何鼓励,使得厨师整天闷闷不乐。 有一天,王爷有客从远方来,在家设宴招待贵宾,点了数道菜,其中一道是王爷最喜爱吃的烤鸭。厨师奉命行事,然而,当王爷夹了一鸭腿给客人时,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便问身后的厨师说:“另一条腿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4.
他们都是朱元璋的旧友,一看自我介绍之后,一人丢了脑袋,一人升了官。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从前的穷朋友到京城拜见他。有一个人这样介绍自己:“您还记得吗?从前我是一个放牛娃,有一天我们和您在芦花荡用瓦罐煮偷来的豆子,还没等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破了,豆子撒在地上,汤  相似文献   

15.
雪梅 《金色年华》2008,(8):33-33
我被人羡慕,因为时常有人接我下班。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人所不知的事实是:那个接我下班的人宁可在“堵车场”里练车技,也不愿意自己做哪怕一顿晚餐。我和超市的蔬菜、牛肉、大米一起被接了回去,以便按那个人的要求做出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  相似文献   

16.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镇新村老年公寓和住宅小区相距不过百米,儿女为父母送一碗汤刚好不会凉掉。“子女既能照顾到老人,又不会产生矛盾。”75岁的李文明说,“一碗汤的距离”让他的晚年生活过得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18.
天下第一菜     
安鹏翔 《老年世界》2007,(16):27-27
去了一趟苏州,在一家酒楼,品尝了“天下第一菜”。 “天下第一菜”,说白了,就是锅巴开汤而已。朋友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到苏州不吃“天下第一菜”当然遗憾,吃了,也遗憾。  相似文献   

19.
关邑 《老年世界》2006,(21):30-30
天下什么人最快乐?明太祖朱元璋曾向大臣们问起这个问题。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有钱者;有的说有权者;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有的说悠闲退隐者……朱元璋听后连连摇头,显然,他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这时,一个叫成纲的大臣回答说:“守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连夸赞这是一种高明的见解,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采食野菜是一种古老的习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和方法。贫穷的年代吃糠咽菜是为了节省粮食,“糠菜半年粮”嘛;“三年困难时期”低标准也曾“瓜菜代”,以菜代粮;生活好了营养过剩,为了健康就讲究回归自然,绿色食品,有意识地“代瓜菜”,是为了健康。不同的年代,为了不同的目的吃野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