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6年。李鸿章一行访问到费城。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参与了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活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因此背负了不少骂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具有卓越的才能,在戊戌洋务时期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事实上李鸿章的很多行为都是代表国家的,近两年史学界也在为他翻案和平反,因为李鸿章已经在尽最大的可能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另找靠山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在朝鲜做知事无可为,随后便托辞返回国内。回津之后,李鸿章以袁世凯人才可用,委派他办理前敌营务,但袁世凯并不想从事后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余又背着李鸿章在京中托人找关系,另谋出路。  相似文献   

4.
秦基伟是一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战将,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甘岭一役,他所率的十五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秦基伟也因上甘岭战役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5.
张社生 《中外书摘》2009,(10):63-64
黄马褂本来只是清代官服的一种。清昭连《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说:“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为什么侍卫穿马褂?因为马褂衣长只及股,袖长至肘。行动起来利索。为什么后来唯独清朝能将“黄马褂”这个符号普及到“文武百官”?是因为清朝好这个。说到底清朝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相似文献   

6.
他们之间的恋情,注定是开在伤口上的一朵玫瑰,爱虽真,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为了曾经的一场爱,她选择了等待,当青春不在,韶华将逝之时,她终于守到了云开见月明。她系出名门,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才女张爱玲,自幼骨子里就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她出过国,留过洋,集容貌、才情于一身,拥有万贯家财,然而她的爱情,却如寒露打湿的蝴蝶羽翼,质实沉重,轻盈不起来。  相似文献   

7.
唐延枢(1832—1892)号景星,是著名的洋行买办,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为中国近代化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去世时,13个国家商务官员的轮船为他下半旗志衷。  相似文献   

8.
远瑜 《当代老年》2009,(2):24-25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曾国藩病死,李鸿章曾作联挽他,说:师亨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相似文献   

9.
郭晓霞 《职业时空》2008,4(10):82-82
缅旬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东太平洋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援华的主要通道,又是美国太平洋战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对保卫印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面对日本对缅甸的占领,中美英三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联合作战;同时为了各自利益,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日寇的入侵,将战争的苦难强加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中国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在痛苦地承受着,并勇敢地去面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战的需要,就像电影《小兵张嗄》、《鸡毛信》中描述的那样,许多机智勇敢的少年,也加入到抗战的行列,成为侦察员、地下交通员,而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1.
1884年,对晚清而言,注定是风起云涌的一年。这一年,于外正在进行中法战争;于内发生了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使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从此失去了与慈禧太后抗衡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甲申易枢对李鸿章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对李鸿章的间接影响却是巨大的,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1884年以后的晚清政局的改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刘诚龙 《当代老年》2014,(12):31-31
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想搞一个形象工程,经营南京城市,搞马路扩改,这是好事。然而,规划好做钱难筹。张之洞筹了大笔钱,仍有20万两银子缺口。如何补缺?张之洞的办法相当前卫:到银行里去查账。结果查到了李鸿章在南京某一钱庄里,存了20万两银子。李鸿章在京城做官,将钱存到南京来,是什么意思?巨额财产来源实在是不明。  相似文献   

13.
王麟 《当代老年》2008,(4):18-19
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曾活跃着一支由我国志愿军驾驶的嘎斯车队,哈尔滨籍志愿军老战士李滨生向我们透露了有关嘎斯车队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战场     
蔡澜 《中外书摘》2010,(2):58-59
刚到日本的时候,是个年轻小伙子。当时的工作是为一家机构买日本电影在东南亚放映。我上任的第一天,就接到日活、东宝、松竹、东映和大映五大公司的外国部长之联合请帖,邀我在一家名艺妓屋里吃晚饭。  相似文献   

15.
王龙 《中外书摘》2008,(11):59-60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相似文献   

16.
邢军 《老年世界》2007,(7):22-23
四川达县县城以东约百里有个叫岩门场的小山村,向守全、向守义兄弟俩就出生在这里。他们的父亲向以贵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终年劳累,全家人仍吃不饱穿不暖。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或以其籍贯称李合肥。杂碎——动物的内脏,有时特指煮熟切碎的牛羊猪等家畜的内脏。怎么?这道菜是用李鸿章的内脏做成的吗?不是的,没有那么邪乎怪哉,这就是道菜肴,一道以人传名的大烩菜。一据传,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出使美国。李鸿章的到访,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8.
说起晚清重臣,绕不开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曾国藩是满清命运的挽救者,而李鸿章则是晚清命运的支持者。在内忧外患之下,他们苦撑晚清危局,开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历史进程,是维系清廷苟延残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9.
1951年春节前夕,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到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沉重打击后,方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厉害,他们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并抛出了“停火建议”的协议。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14,(3):75-78
轰动欧美的日记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英文版《李鸿章回忆录》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