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人世界》2014,(9):61-61
1.善事父母 儒家经典《尔雅》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归于“老”部,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比较经典的解释,“孝”的本文是指善事父母。“孝”最早是一种仅限于调整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成为家庭关系中子女的最基本义务,因此也就成为传统孝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上下级之间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人们历来重视交际之道自在精理之中。作为长期在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尽管特别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类道德规范,视人伦等级为天经地义之事,但其交际之道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就是一例。即从今天的眼光天看,这一原则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谓“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正直的人寻地位高者交际,不巴结,不奉承;与地位低者交际,不读,不轻慢。这可说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上下级之间的交际准则,恐怕今人也很难…  相似文献   

3.
《老年世界》2014,(17):46-46
儒家历代重要代表人物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熊十力生。当代新儒学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著有《新唯识论》。熊十力与梁漱溟、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并成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1968年卒。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张君劢生。认为现代儒学“应以德、法二者相辅而行,为今后学术发展之途径”。1969年卒。  相似文献   

4.
由《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所奠定的儒家乐论一再强调先王在制定音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故而它们对音乐性质的认识与其古今观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而魏晋之际的阮籍、嵇康对儒家乐论的继承、革新也与其古今观的更新有关。嵇康乐论思想在阮籍的基础上进一步背离了儒家传统思想,《声无哀乐论》对儒家乐论思想的批判也与其对儒家传统古今观的批判息息相关。这一观念对乐论的影响使《声无哀乐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儒家乐论的束缚,音乐已经初步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5.
电影《西雅图夜未眠》是由男主角汤姆·汉克斯及女主角梅格·瑞恩所演绎的一部经典爱情片,自上映以来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经久不衰。那这部爱情片为什么能成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引起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共鸣,它的经典之处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故事情节的精彩构思,电影演员的经典演绎以及语言的朴实动人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兰岚 《现代妇女》2014,(8):299-299
《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曾经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大学”“小学”的区分,及“新民”“亲民”的不同理解,可以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不同的理解思路,进一步发现其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人英 《社会学》2000,(4):35-36
近阅《文汇报》载周巍峙同志写的《学者、长者、仁者——忆戈宝权》一文,不仅文笔朴实,情意真切,尤其题名妥贴生动,耐人寻味。当今所谓“学者”,俯拾即是;人日进入高龄化,年高者多德劭,“长者”也不足为奇;唯独真能称得上“仁者”的,诚非易事。“仁者”一词,源出《论语》。《论语》书中提及“仁”有109处,到底什么叫仁,令人困惑费解,二干余年来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为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说“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我觉得此一释义有待商榷。就个人的浅见,认为“仁是中国儒家的一种理想的、完善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三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让他成为全国名流的经典诗作《乌鸦》是我们学习理解爱伦坡美学原则的最佳途径。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从象征主义,音律,和哥特风格三个方面的分析鉴赏《乌鸦》,作者希望能够对诗歌之美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19、20世纪之交,西方社会思想开始东渐,促使舶来自欧洲的社会学途经日本传入中土。严复所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名著的出版问世,不仅为国人接受西方社会理论开启了先河,而且也使这些著作成为汉译经典。由此以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以“秩序”为经、“进步”为纬重组社会生活的社会改良思潮也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0.
达洲 《老年世界》2011,(7):20-21
《三字经》,《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王应麟,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祜元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相似文献   

11.
汉朝的儒学与宋朝时的不一样,明朝的儒学也不同于清朝,即使同是先秦,孟子与苟子的儒学亦有所差别。与此相应,秉承其时儒学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气质也难免有所差异。但是,如余英时所云,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就是“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髓,然而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不抵西学文化的传播。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人们思维教育意识的深入发展下,"国学热"也开始逐渐兴起。国学文化中《弟子规》被作为一部经典推荐,发挥着阶段启蒙的教育意义,得到了广大家长、学校的认可,成为教育子女的首选读物。  相似文献   

13.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4.
吴剑修 《国学学刊》2023,(1):25-35+137
《论语·八佾》篇“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一文,今世学者多认为“奥”指奥神,“灶”指灶神。但“奥”并非神栖之所,将“奥”理解为“奥神”,源自于后世学者对朱子《论语集注》“奥有常尊”之文的误读。另外,朱子《集注》“祭五祀之神,先祭于其所而后祭于奥”之说则又导出了另外一个错误的观点——奥、灶所祭只是一神(即灶神),顾炎武、黄式三、刘宝楠等皆持此说。刘宝楠又根据郑玄《论语注》进一步证成此说。但刘宝楠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没有弄清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与先炊老妇之神的区别。夏祭之祀灶神,其实是祀五行之火气,五祀之一的灶神祭于奥,属于地祇的序列,而祭于灶的先炊老妇之神,虽得冒“灶神”之名,却只是人鬼,地位上要卑于五祀之神。  相似文献   

15.
燕原 《当代老年》2010,(7):26-27
丁建华,我国著名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曾参与上千部电影和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先后获得“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等多种荣誉称号,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她在《追捕》、《魂断蓝桥》、《战争与和平》、《茜茜公主》、《真实的谎言》等影片里细腻动听、近乎完美的声音,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也谈“戏仿”与“恶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界“戏仿”与“恶搞”蔚然成风,在因特网和民间广为流播的各种戏仿性作品和戏仿段子,颇受读者的青睐和追捧。例如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就是通过对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戏仿而成为“现代经典”的。而更多的“戏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曾经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追随者进而探讨“生活世界的逻辑”。但不少人怀疑这种逻辑存在的可能性。其实我也怀疑过。不过,一本逻辑教科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就是2002年出版的《逻辑学导论》。  相似文献   

18.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2):42-42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  相似文献   

19.
“明星脸”与“政治教科书”的开放性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去看《建国大业》这样一部有着“政治教科书”一般名字的电影,我的回答会是:  相似文献   

20.
在主张“述而不作”的先秦时代,老子《道德经》的问世大大推动了先秦的教育发展,成为第一本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教科书。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尽管长期居于显学地位的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教育思想起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隐学地位的道家学派,虽未直接对中国文化造成正面直接的影响,却对中国人的启蒙教育观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