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因此他的文论思想深受三教的影响,而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甚。以《文心雕龙.序志》篇为切入点,可从人生志向、创作动机及论文方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以及刘勰对儒家经典文学化的创造性阐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扬雄继荀子之后提出“明道”论。在扬雄的文学思想中,明道、宗圣、尊经是三位一体的,其“道”是指“天道”或“天地之道”。扬雄与刘勰在论文上有深度的契合,他们皆依孔圣立言,而且后者常以前者之观点为论文之准绳,二者在文学思想上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刘勰论文重“原道”,其“道”既是天地之道或自然之道,亦是儒家之道,三者异名而同义,并无根本之冲突,其理论渊源正是扬雄的“明道”论。扬雄、刘勰的“明道”论,是儒家思想尚未教条化之前的创建,是关于文学本体意义之建构,与儒家思想教条化后的道学家创建的“载道”论有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分为两支,分别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孟子注重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主张推行仁政;荀子则在发展儒家思想的同时,融法家思想于儒家思想中,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5.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参与者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忠”思想发展史上,荀子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先秦各派的“忠”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综合改造,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将其向着“忠君”的方向做出了理论上的诱导与压缩,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荀子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促成了后世“忠君”文化的形成。尤其是荀子对法家思想的借鉴,使其“忠”思想超越了先秦儒家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获得了更强的现实政治意义。荀子的“忠”思想主体包含三个内容:忠信、忠顺、忠君,归结为一点就是引导人们去忠君。质言之,忠君为体,忠道为用,忠道是为了更好地忠君,是为荀子忠思想的最佳概括。  相似文献   

6.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人们多从佛、道两家进行挖掘、开发,实则儒家思想中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比之于佛、道,儒家的"有限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于今更富有契合性。不过,由于先秦儒家的生态思想乃是根植于"仁"之德性之上,通过"仁"心之存养、拓展逐至展开。这无疑使得儒家的生态思想带有一定的隐晦性。在先秦儒家中,孔子、孟子、荀子可谓儒家思想的代表,挖掘儒家生态思想于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在山西这块热土上诞生的杰出思想家。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还吸收了法家思想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提出了“隆礼”与“重法”相结合的法律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实际的贯彻。因此,要准确地了解中国法律思想的变迁,不能不研究荀子的法律思想。本文就荀子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关于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学说,关于“隆礼”、“重法”的主张,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见解以及人君在遵守法律方面的示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荀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先秦诸子都有很深刻的传播思想和活跃的传播实践。荀子是由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其传播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中和。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加重视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探讨了如何利用外部规范、传播内容等要素对传播效果和传播者施加影响。荀子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传播符号与传播效果颇有见地的探讨,他还强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及传播过程的透明、传播内容的客观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思想家中,荀子在批判吸收诸子各派的思想时,也发展了儒家的文艺思想。荀子论述他的文艺主张时,已注意到一定的逻辑理论体系。与其哲学思想一致,在《乐论》等篇章中所体现出的荀子的文艺思想,已经包括了人对文艺的审美需要、文艺的标准和文艺的功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吴乃恭先生所著《儒家思想研究》已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孔子、儒家八派、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等巨灵思想的分析探讨,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清晰地勾划出儒家思想曲折发展的轨迹。作者在著作中着重阐发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如:①区别了儒和儒家,并指出将“儒”释为以相礼为职事的知识分子是不妥的;②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是后天的性恶论;③分析了朱熹“理一分殊”说的三点含义;④认为荀子、王夫之均强调了行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对传统中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的说法提出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13.
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的思想,以仁义礼之道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和处理君臣、君民关系的标准。强调君主的权位应服从于仁义礼之道,这是荀子对儒家道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把“从道不从君”与君主得道必须得人联系起来,提出立君为民,以对民的态度作为判断君主是否符合道、是明君还是暗君的标准。荀子“从道不从君”的思想颇具特色,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道统论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制约君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刘勰的生平、立身行事方式及其作品,尤其是通过对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崇尚自然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刘勰的思想价值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儒家思想或是佛教思想,而是儒佛两种思想的相互交织,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主导其立身行事、著书立说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战国后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孝道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荀子》一书中,孝道虽然不是荀子思想的主体,但是荀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对之前的儒家孝道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他认为孝这一善行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后天的,由圣人君子制定的。他主张守身爱己,敬爱而至恭,事生送死如一,从义不从父,父有争子,主张孝服务于忠。  相似文献   

16.
儒"义"考论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其重要的两端.本文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孔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等儒家学派不同时期对"义"的发展和规范,认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义"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伦理道德范畴孤立存在,而与"道"、"仁"、"礼"、"勇"等紧密相联.它既是政治理想的规范,道德伦理的标准,又是完美人格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国民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状况,提出了方向相异的哲学伦理学说。孟子认为仁爱是处理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具有决定性意义,并把仁爱与人的本性相结合,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则强调礼作为规范对界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存在的重要性。他将礼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出了性恶论。孟子和荀子的不同思想,表现了先秦儒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中国传统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正义理论是其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荀子社会正义的思想起源、社会正义的理想构建、社会正义的实现途径、荀子社会正义的现代意义等方面,探讨苟子的社会正义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古为今用,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性恶论”是其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在“性恶论”的理论基础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在义利观上,他主张“义利并举”;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倡“隆礼重法”。  相似文献   

20.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至公元前二三三年)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向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荀子求学。他继承了荀子思想的积极部分,并且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著作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在这些著作中,他评论时政,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严正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他的思想、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战国后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对奴隶主贵族复辟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