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燕 《职业时空》2008,4(4):13-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现,而舞蹈普及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到舞蹈在众多艺术种类中的地位和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使其表现力及创造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美育效果是舞蹈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对舞蹈普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把握和提高,是舞蹈教师掌握和应用的关键,本文就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除主要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外,还常运用面部表情、手脚动作等体态姿式予以辅助。据专家统计,体态语极为丰富,达70万种之多,其中以手势语表现力最强,它常被用来辅助有声语言的不足,难怪孔子早就指出:“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手势语的  相似文献   

3.
虚竹 《老年世界》2014,(4):38-38
蜂蜜的营养和抗衰老价值历来备受重视,有“老年人的牛奶”之美称。《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有六种功用,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热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疮疡之痛。”  相似文献   

4.
周健伟 《现代妇女》2013,(12):I0032-I0037
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此类婚恋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唯关爱情的执着追求,其内容或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或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或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或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还有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等。这些诗描绘了古代女子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们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尤其是女性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探讨周代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谈古论今话交际□李国文名人话语“嘤其鸣兮,求其友声。”这是《诗经·小雅·伐木》里的一句诗,大概是中国最早歌颂人类需要友情,需要交往,需要社会接触的诗歌了。汉代的大学者郑玄在注笺这诗句时说:“求其尚在深谷者,其相得则复鸣嘤嘤然。”他的话表明,连小鸟都懂...  相似文献   

6.
家有米蒂     
两岁五个月:古诗也混搭!妈妈:米蒂,背首诗吧。米蒂;好!红豆生南国,近听水无声,亭台六七座,八九十只花!  相似文献   

7.
事业成功之心,人皆有之。有谁不想使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事与愿违,不是事业无成,就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曰没志向,二曰缺毅力,因为他们不懂得成功、志向、毅力之间的重要关系。笔者仅就这三者关系谈点看法。 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其志;孟子认为志为气之帅;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所以,立志是人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工作随着志向而开拓,而成功又靠着工作来体现。“志不立,天下无成之事。”…  相似文献   

8.
蝉不平鸣(寓言)周期吴王舍人有少孺子者,能通禽虫之意。王欲伐楚,而忘齐、晋将乘其后。少孺子讽之曰。“园中有树,树上有蝉,高居而鸣,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份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吴王悟,为之罢兵。因日...  相似文献   

9.
黎斐 《公关世界》2008,(2):28-2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诚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诚信有过精辟的论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予说:“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我理解诚信的含义是:“诚”者,即真诚,真心真意;“信”者,即诚实,讲信用,不欺骗别人。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13,(6):41-41
主讲:马海兵(内蒙古老年大学客座教授) 创作与欣赏是书法的高级活动,属书法美学的范畴。临帖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张怀瑾《书议》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所谓无形之相,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书法的形态与自然物之间的对应式的暗示性,也即孙过庭所说的:“同自然之妙有。”无声之音比较难以理解,是指书法形态通过观赏,  相似文献   

11.
吴镕 《炎黄世界》2013,(4):39-39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苟子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扬雄曰:“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相似文献   

12.
中西绘画差异在于西方绘画刻画第一自然的写实艺术,中国画是对第二自然的写心绘画。正如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文学观一样,中国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中国文人画重在传达“趣”、“兴”、“意”、“情”、“志”之胸臆。或借绘画抒发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悲愤;或借其鸣热情洋溢、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之情;或借其表明自己归隐山林、陶醉山水的隐居情逸;或借其发国家支离破碎的伤感及对敌国的愤恨之情。但无论是意,是情还是趣,皆发乎于心,以绘事为媒介将其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引扬雄的话说就是“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徐复观称“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见’的艺术,同时也成为‘感’的艺术”。对中国画的真实——“写心”的探索可以指引那些走入盲区的从艺者或者初学者向着探索艺术最本真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3.
无私便是福     
为人在世,总想有福。那么什么是福呢?由于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观.大也会各异。我凭自己的研读和感悟认为:无私便是福。无私,则有德。德泽被众.济世利人。乐善好施,荣辱皆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进人物我两忘之境界,岂不是大福气!《左传》曰:“有德则乐。”有德而无私,是谓福。无私.则有点、心无私念,志当高远。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孰轻孰重,昭若神明。目标既定,全力以赴,耳无嘈杂之声,眼无障碍之物,心无旁鹜之闲。永存进取,努力开拓,志在事业有成,奉献于祖国和人民,是…  相似文献   

14.
去理发,年轻的理发师边为我梳头边说,先生,你的头发白了不少啊,染不染?我说,白就白了吧,还是保持原生态的好。 四季更替,自然界有春红,夏绿,秋黄,冬白。同样,人生也有四季,出现白发是自然规律使然。人生苦短,怕老之心,人皆有之,不然,浪漫的李太白不会有"高堂明镜悲白发"之嗟叹;豁达的苏东坡不会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矢志报国、功业未成的辛弃疾则不会因“可怜白发生”而黯然神伤了。  相似文献   

15.
弓长 《老人世界》2008,(5):46-46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询问一个30多人的育红班儿童长大干什么,竟无一入志在农业的。想来忧心,农业竟如此不诱人!可事实就是如此,“农”的传人正在减少。据调查,时下妇女和老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人称农业“3860部队”;村级干部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又回是“老取伏流”;青年党员廖廖无几,都言“后继乏人”。“农”的传人哪去了?应届出了校门即走出家门打工经商去;而少数从农者仅是权宜之计,心中之志依然是跳出“农门”;这不足为论,然而,’非农业户口管理混乱等因素却不可小识,许多人极尽积蓄、走马城镇,而事实上就业之困、从商之难,大多数…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朝的大诗人袁子才有一枚小印,文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苏小即苏小小,是六朝时的“名妓”,其墓在杭州西湖之侧(后被毁)。故后人西湖诗有云:“苏小坟邻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  相似文献   

18.
无言的诗,无行的毵;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是对书法的美誉。但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字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对调解浮躁的心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用陈旦生的话来说,书法创作是难事、雅事、亦是乐事。  相似文献   

19.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最高理想是追求“清空”、“空灵”的境界。司空图(唐)论及诗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张岱(明)则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戴熙(清)有“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的画论。老子把“无声之乐”看成最美的音乐,主张“大音希声”。一些广告创作者把上述尚虚的审美思想融会于广告创作中,使之化为追求“空灵”的各种技巧,使广告格调高雅,取得了良好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