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新形势下农业投入问题的认识岳桂福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多年来,对农业发展有三句话: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这是完全正确的。而现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增加农业投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有关农业投入的几个基...  相似文献   

2.
合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现阶段,江苏粮棉生产的均衡产量已达到一定水平,短期政策的调节只能影响近期农产品的供给;只有制定正确的农业长期发展的政策,才能实现我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正是这种长期政策的中心。本项研究旨在通过我省农业投入的历史回顾,剖析“六五”期间农业投入的存在问题,在预测全省投入加需求  相似文献   

3.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及其地位袁俊平社会实践既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又是人的存在方式,它既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社会实践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本体。从特定的意义说,人类生存需...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了农业投入机制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指出保证必要的投入是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投入主体由国家独包变为国家、地方、农民个人三部分,充分调动和激发三者的投资积极性,才能使农业投入有保障。因此,必须为农业生产建立发展积累补偿机制和创造一个有效刺激增加农业投入的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进一步提高对增加农业投入的认识。2、明确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发展积累补偿机制。3、制定《农业投入法》。4、把农业生产置于保护的地位。5、明确土地产权,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6、完善双层经营,发挥集体经济投资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正处在从温饱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前提条件就是要稳定投入机制,增强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这是因为:其一,资金联系着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它可以使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定形式,组合到农业生产领域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严峻考验: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受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驱动,使农业要素大量流失.我们要校正农业基础脆弱问题,稳定农业增长,除了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以外,还必须改变物质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由于农业投入增长与农业产值增长之间存在一个相辅相成和超前增长的关系,所以只有资金的稳定和适度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的继起性、连续  相似文献   

6.
增强农业后劲,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良好的生产条件。当前,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已成为我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六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连续几年获得较大幅度增产。这不仅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的结果,而且还依靠以往多年的农业投入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省粮食生产趋于平缓,正面临着投入下降的严峻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后劲。这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促使我们对农业投入减少的原因进行以分析,认真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既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客观地分析,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备诸多条件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投入、高标准建设以及打造影响全国的商品粮生产、畜牧业养殖、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应是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精神生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它既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又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精神产品一旦进入流通和消费,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需要,就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乃至社会经济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先进的思想理论是一个时代社会生产中最积极的因素,它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法国、韩国重农思想对发展农业有着精辟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借鉴其理论精华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结论。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增加对农业各种投入,是发展振兴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八五”时期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幅度增加,农业全面振兴,有效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我国农业发展的综合能力较低,基础脆弱,后劲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切实加强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落实农业投入问题。本文从分析目前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状况入手,探讨了导致农业投入不足的诸多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切实增加农业投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思维缜密的整体,它包括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相互递进的五个层次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它是现代化赖以存在的客观物质前提和基础;经济运作的市场化,它是经济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役;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它既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强大规范;人格训练的主体化,它既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全部意义的指归;思想方法建设的合理化,它既是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思想前提,又是其根本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一个适宜人类永续生存的低碳社会.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生产,同时也要倡导低碳生活;不仅要建设低碳城市,更要建设低碳农村.目前,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乡村企业污染严重以及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政府环保宣传偏差、农村环保投入不够以及农村环保法制滞后等一系列制约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因素.为此,应该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来破解低碳农村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农业发展出现徘徊的局面,一些农副产品减产,满足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于是加强农业投入的呼声四起。如能实现,当然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农业后劲,但在笔者来看,如果不从深层来认识农业,不改变现有的农业格局,其增加的投入所产生的作用恐怕还是有限。从根本上来说,农业不应当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关键部分工程由政府解决,更多的、经常性的、用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应当由生产者通过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否则只能是政府要发展农业而不是农民要发展农业,也就是说激发不起农民的投入和依靠科技的激情,还是走依靠劳力和资金的增加达到扩大生产的目的。本文试图摆脱“物”的平衡计算和繁杂的统计数据,着重于从“人”——研究者、领导者、生产者之间和他们各自的情况来探讨农业发展的途径,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起源问题、批判地分析重农学派观点的时候,曾经阐明了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样一个重要的原理。重农学派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农业劳动看成是唯一的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这无疑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方面来研究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源泉,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是其他一切部门能够独立化的物质基础,农业剩余劳动的多少决定着其他一切部门发展的规模。马克思这徉概括地说道:“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所以,只要人类的生存必须首先依靠农业这个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便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理,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各个社会,而且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虽然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虽然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可是它在各个不同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程度却是有所不同的,它对各个不同国家所具有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需要从它对一切社会的普遍意义这一方面去研究,但是也还需要从这一规律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和特点,从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尤其是从这一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重大意义这一方面去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治省方略     
省委书记王茂林提出:增加投入,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是省、地(州、市)、县、乡四级财政都要下决心解决的问题。王茂林强调,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都要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农业投资比重提高到合理水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里已提出今年省直部门对农业投入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20%以上;社会集资办水利要有新突破,力争全省水利社会集资4亿元;力争农村合作基金会聚集农村闲散资金和支农投入分别增长30%;力争农民用于生产性的投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20%;此外,还要积极引进外资,拓宽投资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投入来源结构性断裂,投入主体行为扭曲,政府对农业投入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政府对农业投入是绝对必要的共识;将支持农业发展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确保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建立政府农业投入经营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重新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在支农投入上的财权与事权。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对提高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甘肃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而且有利于顺利实现甘肃农业跨世纪发展目标。一、甘肃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现状分析对新时期甘肃地方财政农业投入能力的现状分析,是今后逐步提高地方财政对农业投人能力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我们对新时期甘肃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现实状况作出如下判断:(一)甘肃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绩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都把甘肃农业作为全省主要任务之一来对待,坚定不移地树立强化农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巩固政权、稳定市场、保证国家建设的最重要战略物资。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努力搞好粮食的流通和分配,粮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使我国从一个粮食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逐步变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全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但是,为农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无论是通过内涵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来达到增强其发展后劲的目的,都需要增加相应的生产要素投入。相当时期以来,人们对增加农业投入,往往是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