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引用大量中韩文献史料论证韩国古展韩居民是楚国的罗氏、卢戎之后裔,他们是在秦朝来年跟随着方士韩终到的韩国.檀君神话是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出现的,韩终可能就是檀君神话中桓雄的原型.新罗以熟练使用汉字的优势,创造并记录下来了开国神话,神话中融进了大量中国楚文化的色彩.事实说明,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韩国上古哲学经典《天符经》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道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说韩国的先祖——古辰韩人是中国古代楚国的附庸国罗国和卢国的后裔,那么源于檀君神话的《天符经》则应该直接来自中国楚文化,传承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蛙类崇拜是远古时代我国西北羌戎民族普遍盛行的信仰文化,蛙纹的神秘性与女娲神话形成象征性关联.随着东西民族文化融合,古羌戎民族主导性图腾发生转化,蛙崇拜观念被覆盖,华夏龙蛇文化成为主流,女娲神格走向“龙蛇化”.  相似文献   

4.
氐、羌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地位特殊,历史上,氐、羌与中国古代很多民族之间都有关系。开展氐、羌的部落名号和姓氏研究,有助于追溯氐、羌两族的起源,理解氐、羌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氐、羌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有助于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氐族的源起氐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但是由于古代历史文献中往往氐羌并提,因而使人们在论及氐族时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氐与羌是两个不同的古代民族;有的认为羌是大名,氐是小名;还有的认为氐仅是羌的一支,否认氐族的存在。我认为氐羌连称,这是因为他们以前属同种族或部落,当氐族产生后又互为近邻,同住于我国比较边远的西部地区而具体疆界不甚明了,加之不少地方羌人和氐人相互错居,才使后来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氐羌并提、氐羌互转的现象,所以氐和羌是应该分开来讲的。  相似文献   

6.
大禹是中华民族国家文明始祖、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是道教祖圣。大禹起码具三重文化身份: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开创者;二是神话人物;三是道教祖圣。古籍记载"禹兴西羌"。大禹所生长的"西羌"就是西蜀羌乡。西蜀羌乡至今连成一片,这片羌乡就是大禹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原始文化形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活动范围,语言特征,符号信息,文化形态,宇宙观念以及五行文化所反映的数、象、事、理等哲学思辨的特征,可以看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古代先民——氐羌族群的原始文化结构、信仰模式等同出一源,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文古籍《彝族祭谷神词》在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诗经·大雅·生民》简介;二、《生民》后稷神话与彝族神话比较;三、《生民》与《彝族祭谷神词》的比较;四、彝族族源与氐羌的关系;通过《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族至今保留的《祭谷神词》比较,笔者认为《生民》是古代西北氐羌民族的农业祭祀歌。  相似文献   

9.
湖北东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一直以来被学者评价为"很有说头,少有看头,没有玩头".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东湖地区是楚国的腹心之地,具有楚文化、三国文化、屈原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名人文化内容,但是东湖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弘扬很是欠缺.对东湖地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通过重点建设"楚园"来再现楚国的文化精神;凸现楚文化特征,全面展现楚风楚韵;重塑屈原文化;打造东湖风景区风物一条街,以宣传楚地风物的美丽传说;充分利用电子传播媒介,传播东湖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羌戈大战>作为广泛流传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民间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蕴涵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简要阐述了"羌戈大战"故事的流行范围、社会功能、情节类型等,并试图从族群关系层面,解析<羌戈大战>中隐含的岷江上游古羌人与"戈基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关于"神话"概念的使用有着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我国明代就已经明确出现这个词汇,首次见于汤显祖的《虞初志》。我国近代社会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陈季同和梁启超、夏曾佑、蒋观云、刘师培、章太炎、孙毓修等学者积极关注民族命运,他们的神话传说研究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他们主要围绕以"三皇五帝"为重要标志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述说,对在不同民族中流传的洪水神话进行比较研究,而且自觉将神话研究与民族文化建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以古史重建即"新史学"为重要内容的文化选择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长江三峡文化,是我国诸多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它不仅有现代水电文化和大坝工程文化,而且也有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的早期历史文化,如洪荒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等等,都有十分精彩的内容,影响颇大,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和重视,同新建的三峡水库大坝一样,将永远存在长江三峡文化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其《橘颂》对橘树的热情礼赞反映了先秦时期橘生南国的情况。从《橘颂》及有关的记载中可窥测到南国橘的种植分为楚国、吴越和巴渝等几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