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耶克宪政意义上的“法治之法”和“法律下的政府”中的法律都是指私法,私法在建构新的宪政模式和维续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具有基础或关键作用。因此,只有私法才是法治之法的真正内涵,它也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基础性法律。但同时哈耶克又支持宪法的至上地位,将宪法置于私法之上,以宪法来约束私法的制定,宪法成为沟通公法与私法的媒介。宪法和私法的共同目的都是:自由社会的维续和个人自由的保障。宪法以私法实施为目的,私法成为哈耶克宪政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论民法革命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走向法治之路》的长文。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总结人类社会法制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法制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时代),即刑法阶段、民法阶段和宪政阶段。”文章认为,“明确人类社会法制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我国法制发展的进程和当前所处的地位,对于改革法制是十分重要的。法制改革,就是要实现法制从刑法时代进到民法和宪政时代的转变和革新。不实行这种变革,就不能走向法治。”“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制定了宪法,但宪政法制并未随之出现,而是从宪…  相似文献   

3.
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大课题李德顺对于我们社会目前的道德状况是在“滑坡”,还是正要“爬坡”,人们自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无论哪种看法,大家有一点实际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承认,我们的社会道德目前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化时期;对于它将如何发展,都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即可完全言尽。通过对政治价值与政治道德的细化清理,尤其是“隐性道德”与“显性道德”一组政治价值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朱学勤困境”这一道德决断困境:为了防止道德专制主义.政治道德必须实现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的技术性转变,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成熟。这一宪政道德观.为缺乏中世纪法治保守主义传统的华人社区长期忽视,进而导致汉语世界长期误会有关宪政主义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作为写进宪法的治国方略,绝非仅仅停留在党和国家倡导的层面上,而是一个强制性法律规范。我们应以审慎、严谨的态度研究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跨世纪系统工程,深刻把握‘“法治”的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一、法治与“治民不治束”心态法治,是‘“法的统治”,是“依法统治”。这里存在一个主客体问题,即“谁用法统治什么”的问题,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搞清这个简单而深刻的命题。由于我国二千余年封建统治史的深厚积淀而形成的潜在惯性思维,提及“统治”对象,首先使人容易联想到早已成为国家主人的人…  相似文献   

6.
对法与政治关系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观念的流程中,法与政治之间到底存在着何种形式的内在关联,在国家宪政交与尊严和法律的统一性方面、法、法治与政治间的文化发生关系究竟何在?这是长期以来政治人类学、法哲学和法律文化学共同关注的~个理论问题。在现代文化意义上,这一问题是关注现代法治与政治民主观实关系的每一位公民所苦心探寻的一个文化“终端”问题。因而,这一问题也是进~步强化国家宪政民主建设、全面实现法制化管理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公共课题。随着国家改革的整体性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以“权利”、“平等”、“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真梳理百年来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能够总结出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中国宪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宪政的基础、主题和关键,在于发展民主政治,离开人民民主、公民权利、就淡不上宪政。二、宪法是宪政的依据,宪政是宪法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迸宪政。既要学习、汲取西方国家有益的经验,又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政推进中的若干关系,即宪政理论与宪政实践的关系,观念变革与宪政推进的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宪政实施与宪法监督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国情三个方面论证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才是治国之上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法制化;加强道德规范的研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使“法治”和“德治”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长期受无限制的国家权力困扰、正面临“如何管住权力”这一严峻问题的中国来说,《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凡引本书只注页码)一书中译本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围绕着探寻不依赖于统治者个人德性而对国家权力实现有效控制的政治制度结构这个主题,作者斯科特·戈登在书中考察了西方宪政的历史沿革,总结出历史和现实中那些对国家权力实行了有效管束的成功范例的共同特征。它们无不基于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目标通过立宪明确国家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政府规范--略论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行政效率 ?本文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特别要指出的是 ,本文指出“有限政府”并不是主张无限制地削弱政府权力 ,而是要正确发挥其作用。一方面政府首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 ;另一方面政府又不能不计成本 ,将有限的行政资源投入到普遍的社会领域和通行的私人领域之中。这不只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重要的在于行政权力在这些领域中的扩张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的滥用 ,最终从根本上侵蚀行政权威的基础———法治。而失去法治的行政行为的产生和增加反过来则会使政府能力从根本上得到削弱。一个“有限的政府”才能成为“有效的政府” ,从而成为有权威的政府 ,因为它的基础在于法治 ,效率和权威是靠法治来保障的。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的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具体表现为在立法活动中 ,道德不仅为所立之法提供一种内在的价值基础 ,而且通过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实行对立法活动的导向 ;在司法活动中 ,道德作为司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是否守法直接关系法治目标的实现 ,而这又取决于公民是否将守法作为自身应尽的道德义务。科学地把握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这一系列价值 ,对于我们认识和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卢梭众多的精辟思想中,有一些仍然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它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过时。他当时提出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和非凡的超前意识。一、卢梭的法治思想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犤1犦(P76)他把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因为只有在法治的国家,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物才是作数的。这也正是卢梭所憧憬的理想国家。在卢梭看来,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不应严格遵循下列原则,以确保…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政治学是以“仁、礼、法、德”为基本框架,孔子对法的思考亦在此框架下展开。孔子立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二分结构,定位礼、法之治的疆界、路径和方法:礼是治人之法,路径是“以仁入礼”,方法是礼法和礼罚;刑是治民之法,路径是“以仁入刑”,方法是刑法和刑罚。孔子论刑法治民,主张制定刑法应“以民为本”,目的是使“法无所用”,由此提出“片言折狱”“胜残去杀”“讼必无讼”刑治三步论。刑法之治要走向“法无所用”,需要法度思想的滋养和法度精神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及领袖 ,孙中山先生具有许多同时代人所没有的优良品质。由于特定的成长教育环境 ,使他对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比较了解 ,资产阶级的法制理论对他有很大影响 ,并曾是他学习研究的中心。同时 ,凭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感情及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他认为古今中外法律思想及法律制度各有千秋 ,因此应各取所长。对于中国而言 ,就是应结合中国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创制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这就是他法律思想发展的轨迹。由于职业革命家的实践 ,他深感中国欲进入法治社会的艰难 ;由于对世界革命潮流的迷茫 ,他饱口尝了祖国灾难深重的境况 ,但他始终信心百倍地认为中国终将能够达到理想的宪政及依法自治的社会。因此 ,他全身心地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指导思想和逻辑体系 ,这就是以“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 ,以“五权宪法”为宪政框架 ,以“四权自治”为政权目标 ,以“三期建设”〔1〕为必经历程的理论体系。这些思想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孙中山法律思想在中国现代法治思想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应作出科学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价值观念的新变化 ,提出了社会“允许行为”的新概念 ,并认为这是伴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行为选择的新特点。在这一行为过程中 ,要对应改变我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实施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式 ,建构与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宪法和宪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体现。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也必然需要加强宪法和宪政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许多内容从指导思想、经济基础、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涉及宪法、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其中有不少新的提法,所体现的宪政精神,必将对我国的宪法发展和宪政建设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这一重要论述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与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 ,对于贯彻党的“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和升华 ,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实到实处 ,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含义,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法律、法制,法治与专制、人治的相互关系,法治的基本内涵与标志是民主政治与法律权威;与专制相结合的法制不是法治,只是人治的形式之一。法治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但将“法律全都转化为道德”的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治需要弘扬优良的法律文化传统,但在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民主的根本问题是对其本体———人民的论证。在宪政民主观的视域内,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是隐晦、消极、被动的。在宪政制度建构中,人民实际上被“虚置”了。在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宪政与人民这两种话语之间的相互需要程度与日俱增。哈贝马斯基于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提出一种程序主义的商谈民主理论,通过沟通理性,把“人民”建构化于既有的宪政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20.
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作为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政治意识文明就好像人的血液一样渗透到人的各个器官而作用于法治的诸运行环节,其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立法中的“良法”功能、执法中的“依法”功能、司法中的“公正”功能、守法中的“认同”功能、实现中的“宪政”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