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东乡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它的变异特征,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吟诵讲述变异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 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研究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候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我们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何谓"纳钵"?"纳钵"究竟为何种语言?其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早被已故的辽金史的专家傅乐焕先生在<辽史丛考>一书中作了十分准确的回答."冒离纳钵"是金朝初年皇帝的春猎之所,在<金史><许亢宗奉史行程录>等书中均有记载.然而,这个非常重要的地名几乎被治<金史>研究者们所忽略,本文主要是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对"冒离纳钵"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冒离纳钵"即今日哈尔滨市郊区的莫力街古城.  相似文献   

3.
杨军 《回族研究》2005,(1):35-41
"回回"作为族名始见于<黑鞑事略>,而不是<梦溪笔谈>,是出自回纥或回鹘在汉语中的音转.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含义比较复杂.宋元之际,渐用作对各族穆斯林的他称.当各族穆斯林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之后,回回即成为该民族的族名.  相似文献   

4.
<雪球>一书在汉民族研究的方法论上有许多突破,但<雪球>在"族群"理论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国内"族群"理论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该书在"族群"理论的运用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蒙古族古典文学名著<一层楼>的姊妹篇<泣红亭>的创作受汉文化及<镜花缘>等古典文学影响的情形进行了简略评述,并着重对<泣红亭>汉译本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6.
<冬明历>是明清时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宗教经书之一,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冬明历>的完整版本一直未被发现,因此对于该书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学界多有不识,偶有论及者,或失之偏颇,或流入想像和臆测.本文主要以新近发现的抄本<冬明历>为第一手材料,考察了<冬明历>一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并在明末清初民族冲突的大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民间宗教"夷夏之辨"、反清复明、帝王观的流变与满汉混同等相关问题,为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明末清初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8.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对为什么要讲诚信以及如何践履诚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闪光思想.然而,<周易>中的"诚信"思想却又呈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
<周书>等汉文书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救助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拉施特<史集>所载<额儿古涅-昆传说>中的"额儿古涅-昆"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两者并非指自然隧穴,而是神话传说中的幻想境界,是上述民族始祖"所生之窟"的象征.神话传说所描述的"符离之窟"和"额儿古涅-昆"的原型为山中自然隧穴,这些隧穴作为初民崇拜的神圣场所长期被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民族先民所敬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10.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民族研究》2005,(6):60-68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考证我国北方重镇齐齐哈尔城的兴建 ,系由清初达斡尔总管首倡 ,以达斡尔族为主按“民筑”的方式建成的 ;齐齐哈尔城名是由当年倡议建城的达斡尔总管所驻在的齐齐哈尔村名延续而来的。文章考述了达斡尔族为兴建齐齐哈尔城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辽代燕云地区佛教文化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代燕云地区崇佛信教者不分民族(汉、契丹均有)、不分阶层(贵族、平民均有)、不分性别(有男也有女),呈现出普及性和大众化的趋势;广大僧俗信徒组邑社、建寺庙塔幢、刻经讲经,佛事活动呈现多样性和繁复化倾向;佛教流派以密宗为主,并吸纳其他宗派教义“有用”成分及契丹原始萨满教中与密宗教义相类部分,同时杂采西域和中原佛教,文化内涵呈现兼容性和地域化特征。辽代燕云地区佛教文化之所以出现繁盛景象,尽管成因错综复杂,但却有它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要与唐及五代两次灭佛、契丹皇帝支持、社会民众需求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以对临夏市的调查为视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夏市作为西北民族地区的一个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其民族关系也会受到影响.针对临夏市的实际情况及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我们选取临夏市城市化进程中变化较大的几个变量,即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人口流动的影响、民族通婚的增减以及宗教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来衡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临夏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结论,并归纳出城市化进程中临夏市的民族关系具有主从性、敏感性、易发性、历史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点,最后提出临夏市各族群众必须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建立临夏市和谐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方泽 《民族学刊》2020,11(6):107-112, 174-175
清代,地方教育作为“教化远人”的手段,积极配合中央统治权利的西向发展趋势,使得西部边疆迅速与中原地区产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央王朝或中原传统相互交融,西部边疆对中原文化与政权的认同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逐渐展开。岷江上游地区处于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是藏彝走廊的东北边缘,属于过渡地带;由于土地、人口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教育在清初得以迅速发展,区域内人心向化和民族融合的态势也渐次形成,继而推动了过渡地带以及民族地区对于中原文化与王朝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利益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自然生态利益是民族地区的一种重要利益。维护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利益 ,是发展民族经济 ,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加强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是代表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利益的表现。目前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利益正受到严重威胁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经费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制度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加强法治等方面来维护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部即左部 ,它源于 15世纪 6 0年代末厄鲁特汗国的左部 ,16世纪初 ,伴随着汗国的变迁 ,由行政建制区蜕变为部落 ,准噶尔一名亦作为部落名称沿用下来。噶尔丹称汗建国 ,准噶尔遂成为汗国名称之一。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名称逐渐演变成部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7.
辽代籍没法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籍没法是辽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主要则是谋反、谋叛、谋害重臣等所谓“反逆”之罪。籍没对象不但包括家产奴婢,也包括家属亲属。被籍没者多成为帝王、群臣、将校的私人奴婢,其中斡鲁朵及皇室近侍杂役使用的籍没奴隶最多。为加强管理,籍没奴隶中也设官分职,其管理机构为著帐郎君院和著帐户司。辽代籍没法的上述内容,均表现出了契丹民族所建王朝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土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式 ,认为土族的宗法文化是一种整合重构型的宗法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探讨礼仪文化的基础上 ,对土族礼仪习俗及礼仪文化试作分析 ,并探讨了土族礼仪文化的功能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述了大通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长城”,并对其修筑和维修时间等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