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咕咕风声,成果纷陈.全年发表专业论文近一百五十篇,出版了专著(含教科书)七部,有关方面还分别于五月、七月、八月在安徽歙县、武汉、天津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兹将全年的研究成果仅就荦荦大者述评如下:一、关于"史学危机"的争论对于史学研究现状的估价,争论热烈,分歧较大.有一种意见认为,史学存在危机.所谓史学危机,主要是指传统史学方法论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被自觉不自觉地教条的结果,使史学方法论愈益落后;不仅仅是方法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史学课题的危机,突出的问题是传统史学课题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步伐;史学危机不仅仅归  相似文献   

2.
吴漫 《中州学刊》2004,(4):89-92
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史学社会功能的探讨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初步探讨;第二时期:"文革"结束后的冷静反思;第三时期:"史学危机"刺激下的全面探讨.其中的收获与挫折,反映出史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社会所作出的积极回应,从而又突显出史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们公认,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转型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人文科学的“龙头”——历史学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而且,危机一直持续至今。于是,在“史学危机”余音袅袅的氛围中,人们又合乎情理地提出了“史学改革”的呼声。对此,学者们的普遍看法是:一方面,史学与社会脱节了,即史学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所提出来的多种多样的复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阶段,社会本身对史学研究的需求量必然是趋于越来越小。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就只能使人们认为:史学除了忍受冷落,似乎没有其他更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中的危机传播已经成为风险社会中的"常态".新媒体的介入,人际传播的主体意识增强,多个利益主体、多种传播形式的并存,改变了传统媒介主导危机信息的格局,形成危机传播中的几种利益信息传播博弈的现象.在新媒体条件下,把危机传播的利益博弈看成是整个社会为取得社会共识而进行"利益协商",并把它看成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种标志,对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危机传播将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底层"--术语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底层"[1]是对社会事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一个纯粹理论范畴的想象,所以逻辑推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对"底层"的真实反映,因为社会行动和现实社会情境中的可行性在这里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一种构想,因为构成社会的各种社会化活动,都与那些使人们得以设想和重新解释各种观念的活动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既然社会的事实进入语言的层面,我们就必须追问"底层"是否是一个纯粹涌现的客观存在,语言的介入是否改变了"底层"的繁复细节?或者说这种介入将带来更为有效的良性社会行动本身?在这里,追问"存在"(existence)和"行动"(action)[2]哪个导向意义将变得至关重要.既然"底层"有着社会事实的意向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清楚"底层"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传达社会的存在信息?而这种传达方式将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认为,"底层"是通过上和下、左和右等隐含文化心理原型的"二分"方式对社会地形学做出隐喻,那么这种对社会的简单想象是否导致对社会形态的变形?是否必然导致人类的知识错误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这就关系到"底层"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实证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它属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主张要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活动;而以韦伯为代表的演绎社会研究虽认为在研究选题上有"价值相关性"式的价值介入,但仍然把研究过程看作是不含价值成分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种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它在实践中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而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8.
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杰  姜海龙 《河北学刊》2004,24(6):157-161
对于中国史学界而言 ,目前的繁荣并没有使历史学真正走出困境。历史学的困境与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史学的内在困境与误区 ;二是史学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所谓史学内在的困境与误区 ,主要是指实证研究的过度化、庸俗化与理论污染化。所谓史学与现实间的紧张关系 ,首先在于二十余年来社会变革对史学研究的巨大冲击 ,其次是史学与史学研究者相对贫困的物质困境 ,再次是纯学术的史学研究成果向一般社会知识的转化过程受到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9):60-67
"史学面临挑战",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一,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中国当代史学而言的。所谓"中国史学面临的挑战",有阶段性和多样性。它是"史学危机"的变脸,"史学困惑"的新象,其学理在当前集中指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长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悖论和问题。面对社会和史学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学界要变挑战为动力,改善历史叙述范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不少人在谈论所谓“史学危机”,在报刊上撰文者有之,在会上大声疾呼者亦有之,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我国的史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看是很值得商榷的。 “史学危机”论涉及的  相似文献   

11.
饶良伦 《北方论丛》2002,(3):128-128
说"史学就是史料学"未免失之偏颇.但史料对史学而言,的确异常重要.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没有史料便不可能有史学.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与史学的关系,就像生米与熟饭的关系一样.正因为如此,史料学始终是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在于搜集、整理、鉴别和评价史料,为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史学发展两大主流的中国古典史学以及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史学均有鉴戒功能 ,但同有鉴戒功能的两种史学在当时社会与学术上的地位是不同的。学术上 ,中国古典史学的地位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 ,而西方古典史学只是一门艺术。在社会中 ,中国古典史学是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西方古典史学则从属于基督教 ,并由此导致中、西史官地位的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有二 :一是思想文化背景不同 ;二是中、西史学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合理、繁荣等一切美好价值的代名词,不发展就意味着社会停滞和倒退,发展成为评价一切的终极尺度.正是在西方这种发展理念支配下,发展日益凸显出一系列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与困境.事实上,西方现代发展的危机并不是发展的手段出了问题,而是发展本身出了问题,即西方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因而,解决西方现代发展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以人类生存为本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史学向何处去?这是当前不少史学界同仁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就象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一样,史学,做为一门人文科学,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它的研究内容、形式、方向与功能,也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选择。因为变化与发展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把变化看做一种危机,固然未尝不可。但危机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呢?当然,既然叫危机,就是发展遇到了困难,功能受到了损害,生存受到了威胁,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有危机才有转机,有转机才有突破,才有发展与更新。鲁迅先生在谈到走人生长途时最…  相似文献   

15.
近来有一种意见认为:因为"历史科学的有用性就在于它的真实性",所以真实性就等于有用性.我认为:强调史学研究的真实性是非常对的,但真实性与有用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笼统地把两者混同一体,用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导致结论,其结果是用学术价值代替社会价值,将两个不同层次功能变成一个偏颇、片面的命题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主要有:积累和传播人类文化;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借鉴;对人们进行人生观、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等等的教育;开发智力等.我们认为,史学还具有消闲功能,即人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接触史学成果来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般说来,考察一项活动能否供人消闲,要看它是否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不是用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②一般人在进行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能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或满足;③具有易操作性和可普及性.我们说史学具有消闲功能也正因为接触史学成果这一活动具有上述特征.一般人接触史学成果并非为生活所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史学工作者(包括历史学的研究者及历史知识的传播者)正是借助于历史学以获得维持其生命的生活资料的.但历史学毕竟只是千百门学科中的一支,史学工作者也只占社会劳动者的一小部分;即使是史学工作者,他们接触史学也不都是出于工作需要.对从事其他职业的大多数人来说,史学对其生存并无实质性的意义,他们多是为了发展自身而去同史学打交道的.这一点是文学具有消闲功能的前提.人们在接触史学成果时能感到愉悦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是其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例如饿汉饱餐一  相似文献   

17.
信任:心理、社会与文化的三重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信任包含了从心理、社会到文化的多重含义.作为个体心理事件的信任.包含了动机和态度成分,是个体本体安全感的基础;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具有维持社会互动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伴随风险社会的来临,信任从概念到功能及其发生机制都遭遇了全面挑战:信任是一种传统规范还是现代观念?信任的发生是习俗与文化使然.还是理性计算,再或就是一种冒险?何谓信任?信任何以成为可能?我们能够信任"信任"吗?信任危机就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是人类在风险社会来临后的不知所措.这既是社会科学领域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当下难以求解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李席 《兰州学刊》2011,(3):151-155
长期以来,关于史学本质问题的各种认识存在着一种知识实在论的误导,即认为历史知识的性质是某种既定事实的客观性,只是有待人们去探索和揭示,并最终能够认识它。然而,历史知识在生成和被接受过程中,却表现为一种不断"异化"的特征:在由个人生成中,体现的是不同知识属性;而在社会生成上,则表现了对知识接受者的依赖性。事实上,从这一全部过程来看,关于历史知识性质的判定更取决于后者对它的重新规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史学史上,秦史学(包括秦代以及统一之前的秦国史学)总体而言不够发达,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秦人在历史观方面则具有"时变世异"、"今胜于古"乃至"厚今薄古"等思想。秦史学基本状况及特点的形成与法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主导性作用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这一事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史学同行们的信任,我一连三届忝居辽宁省历史学会会长之位.我认为,作为地方史学会,其主要职责是团结、协调、支持我省史学同仁更多地从事地方史学研究,挖掘辽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于是乎,加强辽宁地方史学研究,繁荣辽宁地方史学成为我们学会办会的宗旨和学会工作的重点.俗语说: "外行领导不了内行."由于学会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了轻车熟路的研究方向,进入了有些陌生的地方史研究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