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拙作《论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发表之后,似觉言犹未尽。与此同时,史学界提出了引人注目的义和团“奉旨造反”的论点,实际上也涉及到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为此,有必要再就义和团运动高潮间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由山东大学、中国史学会、上海大学、中国义和团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10月18日-19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德国、俄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90多位学者参会,共提交论文57篇.本次会议采取全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共举行两场全体会议和四场分组会议,同时还有10月20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一场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义和团: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就义和团运动的起因、组织源流及评价,清政府与义和团,报刊舆论与义和团,义和团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义和团运动时期西方在华传教事业以及列强军事侵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研讨.兹将各方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整理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处理“教案” ,清政府很早就提出了“持平办理”的方针 ,但在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下 ,处于弱势地位并只图苟安的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到“持平办理”。从清政府制定“持平办理”方针到执行不力以致失败 ,从另行出台“区分匪会”政策到降谕召募拳众 ,反映出民教交涉案件之所以逐渐发展为义和团运动 ,完全是一个规律性演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由于当时诸多矛盾的错综变化和相互制约,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经历了由剿到抚、又从抚回到剿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这种富有戏剧性变化的历史现象,史学界已有所阐发,但在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迄今仍存在着不少分歧意见。本文试就此作一初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期,东北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列强妥协斗争的场所.晚清政府在维护自身利益及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以夷制夷策略,先后经历了在处理朝鲜问题上联合列强制衡日本,甲午战争后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义和团运动后又联合日本牵制俄国,以及在晚清末期联合美英平衡日俄势力.以夷制夷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本质是一种均势战略,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实力.晚清政府分化瓦解、相互制衡的以夷制夷策略不仅不能真正地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反而促使列强的妥协与联合,使得晚清政府更深地陷入到列强的包围之中.晚清政府"制夷"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更大程度地为"夷"所制.  相似文献   

6.
一 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以后,继续在中国扩张其侵略势力,清政府则更驯顺地充当着它们的走狗。为此,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清政府的矛盾愈加尖锐。于是,在辛亥革命前十年之中,全国各地普遍爆发了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江西地区也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加强了对江西的投资设厂、掠夺原料、控制市场和强占地产等侵略活动。如当时帝俄在九江设有茶厂,压价掠夺江西茶叶,致使九  相似文献   

7.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刍议王开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十二款规定:“总理衙门改加防部,班列六部之前”,并须王公大臣任管部大臣.列强领衔公使葛络曾照会清政府,声称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相似文献   

8.
过去研究清政府所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主要集中在甲午战前洋务运动时期,本文试图探索甲午战后这方面的情况,以便进一步阐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一、继续和扩充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自强”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但清政府创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的活动仍在继续并有所扩展。甲午战后,清政府鉴于“强邻环伺,伏莽潜滋’,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的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以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虽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反帝爱国精神是不容否定的.其反侵略爱国思想至少表现在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侵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主权和妄图瓜分中国,反对清政府妥协投降、不平等条约及烟毒泛滥,参与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等几个方面.应历史地、具体地看待义和团民扒铁道、砍电线杆等斗争方式,就此过分渲染团民的落后愚昧,从而得出否定的结论是不公允的.义和团民纷纷进城有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义和团运动体现的朴素的爱国主义,其英勇斗争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足令后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对日本而言,义和团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各大报刊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日本对义和团的态度从轻视转为了重视;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从低调转为了高调;对清政府的态度从极端蔑视转为了积极保全。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仅仅是表面的态度,不变的是背后深藏的侵华野心。  相似文献   

11.
18 4 0年鸦片战争后 ,帝国主义以宗教作为侵略的工具 ,兴办各类教会学校 ,广州作为当时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是传教士居多 ,教会学校办得较早、较多的地区。教会学校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 ,它的创办对广东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造成中国民族心理的创伤 ,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广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廷守旧派对义和团迷信的认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河北学刊》2012,32(1):195-198
庚子年,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守旧派因在"废立"等问题上与西方列强产生积怨,欲借助义和团仇洋排外,在八国联军入侵的形势下,对义和团"神道灭洋"不仅表示认可,且欲加以利用。清廷守旧派认可、利用义和团迷信,引起其他官绅阶层的坚决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危机因"庚子事变"而加剧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王国平 《社会科学》2006,14(5):67-72
1870年,监理会在苏州开创了教会事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教事业是成功的。这些年的成功归因于监理会亲和地方社会,由此赢得苏州社会各阶层的好感,也得到包括两江总首刘坤一、江苏巡抚恩寿、江苏巡抚鹿传麟等在内的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归因于提高“自养”水平,努力不依赖母会的拨款;归因于“本色化”努力,传教之初就提出教会在华的领导权迟早得移交给华人。监理会的这些活动产生了有利于传教的影响。晚清美国监理会在苏州的传教活动对中国基督教区域传教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立新 《文史哲》2003,4(5):40-47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5.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周玲  唐靖 《学术探索》2012,(7):136-140
为了在中国社会开展有成效的传教工作,基督教传教士经过长期的摸索认定,必须在各地建立医院和开设学校。因此,公益慈善事业成为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助推器。从晚清以来,柏格理及其所属的循道会会在昭通及附近地区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涉及教育、卫生和社会改良等多个方面,客观上促进了滇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但这些事业毕竟属于外国教会管辖,其动机常不可避免地招致中国官民的共同质疑。因而在南京政府建立后,开始逐步采取措施对包括昭通在内的中国西南部外国教会事业进行抵制。不过从事后的成果来看,由于战乱频仍,这些政府事业的有效性并不太高,其最初的目的实际上也并未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因素。传统的"分数至上""灌输式教学""被动从属"等教育观念仍然根植于教育系统的责任主体中。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校、政府的事情。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没有良好的学校氛围,没有合理的评价指标,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无从谈起。因此,要用系统方法,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8.
郑东升 《学术探索》2008,2(2):98-101
北洋时期的宗教学校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宗教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宗教学校教育体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世俗化的人才,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府部门、工商业、文教事业等各个领域。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动。作为历史存在——宗教学校教育也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加强对基地工作的领导;强化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培养培训项目;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联系;深化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