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贬值:不可忽视的人才埋没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埋没作为一种客观的人才现象难以避免,人才贬值是人才埋没中的主要现象之一。由于人才贬值易于形成,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危害深远,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要实现现有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就必须加强对人才贬值现象的理论研究,积极探寻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所谓人才自我埋没就是"成才者或人才自己否定自己的成果和素质"。也就是说人才埋没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成才者或人才自身,即成才者或人才自身埋没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性劳动成果,进而导致自身及其才华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人才的社会埋没相比,人才的自我埋没  相似文献   

3.
人才的自我埋没,也称人才的无形埋没,是指成才主体主要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自我内在素质得不到体现、自我创造性劳动成果得不到社会承认,或仅得到部分承认的人才埋没现象。造成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成才者自身,而成才者的自身因素又往往涉及多个方面,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和思想方面的。本文将暂且撇开身体方面的因素,而单从心理角度出发,从以下四大方面来谈谈导致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开发人才资源是当今中国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但现存的人才埋没现象严重阻碍了人才资源的开发。为实现现有人才资源的更优组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就必须分析人才埋没的基本理论,阐释人才埋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继而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要注重潜人才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潜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1、潜人才的内涵潜人才是指处于潜在形态的人才,是以其创造性劳动已成才或正在成才并取得初步成果但尚未被社会承认的人才。潜人才犹如深埋地下的“金矿”—富有开发价值;——又如深埋地下的颗粒饱满的“种子”——充满希望和力量。—2、潜人才的特征潜人才具有待定性、相对性和机遇性的特征。待定性:l)也叫不确定性。它是指潜人才的发现与被埋没是不确定的。他的开发与自身因素和社会原因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脱颖而出变成,,显人才;也可能被埋没而成为长期性的潜人才;也可能变成永久性的潜人才,还可能退化为非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特别是在经济政治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人才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社会第一资源。但是,由于社会和成才者自身的原因,人才埋没的现象一直伴随着人才的使用而存在着,如何避免人才埋没现象.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是我们今天研究人才埋没及其危害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参与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充分的劳动就业成为妇女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我成才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女性人才开发既是妇女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迫切呼声。我国女性人才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但是由于社会、家庭以及女性自身的原因,女性人才资源埋没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严春蓉 《人才开发》2011,(10):29-33
潜人才是人才成长、显露的艰难时期,具有待定性、相对性和变动性等特点。潜人才被埋没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于潜人才自身才能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倩 《人才开发》2011,(4):42-44
人才埋没,是指成才者的素质和成果没有得到社会或自身的承认或被否定的人才现象。其本质是人才价值没有实现或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的结果,而人才价值实现的这种曲折性,归根到底又是人才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以及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与对立。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人才的 重要性以及重视人才的迫切 性,谁也不怀疑人才效应与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但在实践中对如何认识人才却众说纷坛。例如,有人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为各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指超越自我利害关系而又能驾驭某一群体的人;还有人认为,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和职务的人;再一种说法是,人才是指具有从事某种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邓小平同志说:“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就把人家埋没了。”按照小平同志的教导,我…  相似文献   

11.
华羽 《人才瞭望》2010,(3):70-70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可能没有被用好。结果就是真正的人才被埋没,用人单位利益也相应受损。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者是否有发现金子的眼睛,是否有调兵遣将的艺术,是否把人才放在最适合、最能激发他潜力的岗位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谈到人才开发,我长在台湾,在英国剑桥受教育,然后到美国电脑公司做事,再回到祖国,我对人才开发这个问题有很深的感触。我们中国的用人,其实在很早就有一贯的制度,只是到了近代,可能由于多灾多难,对人才没有很好地重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对人才培养了之后,经考核录用后没有继续关怀他,在这方面严重脱节。考你的是一批人,用你的是一批人,训练你送你出国的又是另外一批人,根本没有连贯,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已经被埋没掉不少。台湾有位历史学家许卓云教授,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  相似文献   

13.
真金,总有闪光的时候;人才,总有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然而,现实是复杂而又无情的,古今中外,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总是存在的,对这种自然而又正常的社会现实,有才者不必悲叹命运不济,时运不佳,不必抱怨社会的无情,忌恨别人的幸运,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冷遇,顽强地与现实奋争,在平凡中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耐得住寂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观望,悲天悯人,而是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每一件事,展其才,施其能,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来。  相似文献   

14.
常识告诉人们,一个领导者的才能能否发挥出来,并且臻于极致,总是取决于其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两个方画,而当其被埋没或者由于遇到某种坎坷而为能“人尽耳才”的时 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见”。这样观察问题,从一定意义上 讲,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总是强调问题的 这一个方面,则不仅有失偏颇,而且对人才的 成长并无益处,苏轼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他 在《贾谊论》一文中,用另一种视角观察人才 的成长,提出一个独到而且深刻的见解:“非  相似文献   

15.
重情 《人才开发》2009,(9):52-53
我是一个年过八旬的教育工作者.从教三十多年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发现、使用人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过去封闭的年代.我就眼看着多少优秀人才被埋没.被禁锢.包括我自己在内.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对人才工作有所关注。数年来.通过报刊和有关专家交谈.颇有所得.现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人才与耳才     
人才与耳才为人善谈者,人称有“口才”,观察能力强者,人赞具“慧眼”;思维敏捷者,人谓颇“聪明”,唯独夸耳者少,说什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此这般,不仅埋没耳朵的重要,也会迟滞人才全面的发展。与耳等量齐观,在中国的神话里,有“千里眼”,也有“顺风耳...  相似文献   

17.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是搞好人才交流、建设人才市场的基础和关健,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都发现有些人事档案管理不尽科学、全面,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 一是定性结论多、定量分析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定性语言,掩盖了人才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水平。特别是毕业生档案,看千人档案如同与一人见面。优秀的人才被平淡的档案记载所埋没,平庸的人才也不见了平庸之处,从而增加了流动难度。因此,有关单位在建立人才档案时要尽量减少结论式的定性语言,既使写也要突出人才的特点,而应增加对人才的能力、知识水平、主要业缋等方面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选用人才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就拿“以貌取人”来说,自古到今也不知委屈埋没了多少优秀的人才。《三国演义》中庞统就因为“其貌不扬”首先被东吴的孙权冷处理,继而没有录用打发走了。刘备一看庞统长得根本就不像个小凤凰,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的“卧龙”没法比,也安排他去来阳县当了个小县官。至于后来的重用,那是  相似文献   

19.
引进外国人才的目的是发挥作用出成果.用什么来衡量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成绩呢?不是以引进数量的多寡来做标准,也不是以引进了多少博士、教授做标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引进的外国人才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引进外国人才工作怎么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呢?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选好人才,二是用好人才.选择合适的外国人才是基础,用好外国人才是目的.现在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谈引进外国人才的多,谈用好外国人才的少.换句话说,就是重视外国人才的引进,忽视外国人才的使用.一些地方和单位,重视引进过程,千方百计寻找外国人才,包括花重金到国外开展招聘活动,以优厚的待遇招揽外国人才,但人才来了以后却不注意其发挥作用;总结工作时大谈引进了多少外国人才、引进哪些大牌专家,却很少谈引进的外国人才作用发挥的如何.这其实是将本末倒置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现代战争变化更加复杂多样,但无论怎样变化,仍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所以说,战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哪一方拥有更多的军事人才,哪一方就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如何开发军事人才,成为国防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大力优化社会环境。 军队成员来自社会,军事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要使我军能够不断地开发出高质量的军事人才,首要的条件就是全社会、全民族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一种人人热爱国防、个个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气候。战争年代,我军就是依靠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军才取得胜利的。和平时期,同样还需要有这样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