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谈《三字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理论界》2005,(1):152-153
《三字经》是旧时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古代一种简陋而原始的民办学校)教学用的课本。《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蒙学教材中流传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最优秀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李宗桂,1952年生,四川眉山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概论》、《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主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丛书》和《“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发表论文130余篇。《中国文化概论》获1988年度“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记者(下称记):李教授,你从so年代以来,在中国古代哲学、现…  相似文献   

3.
《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与作者归属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的成书与《礼记》及《急就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陈淳撰写的《启蒙初诵》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直接影响《三字经》。该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蒙学读物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字经》相传为宋末王应麟所作,但该书中存在着史实疏误、观点与自己其它作品相左等瑕疵,同时《宋史》本传及《宋元学案·深宁学案》均不载《三字经》,故笔者认为《三字经》并非宋末王应麟所作,而是宋末元初广东人区适子撰写。  相似文献   

4.
邵雍提出的重视克服“心过”胜于克服“身过”的修养工夫论,经过胡宏、张栻、以及朱熹的弟子真德秀、熊节等认可,又被《性理大全》、《性理精义》所收录而深刻地影响明清两代科举。阳明心学学者南元善、刘宗周、李二曲等人,也都接受认可这一修养工夫论的大传统。王夫之鉴于对阳明后学的批判和对修养工夫的艰难性,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中提出不同于邵雍所提出的修养工夫的大传统。他提出重视克服“身过”胜于重视克服“心过”的修养工夫论主张,显得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子见南子”与前人注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末,曲阜第二师范演出林语堂改编的《子见南子》独幕剧,被孔氏族人以“孔氏六十户”名义,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控,山东教育厅经手查办。被告二师校长宋还吾一再据理申辩,结果还是被撤职。《集外集拾遗补编》曾辑录此案的资料。最近,从图书馆借来刊载林剧的《奔流》杂志,我读后觉得这个剧本的主旨在于表现孔教与艺术的冲突,并没有“侮圣”的意思。尽管剧本没有表现出孔子的智虑明达,但作者怀着善意却是明显的。我甚至觉得作者过于拘泥于史料,所有细节几乎都取自前人著述。其中南子所唱歌词,曾被“六十户”指斥为“丑态百出,亵渎备至,虽旧剧中之《大锯缸》、《小寡妇上坟》,亦不是过。”可是这唱词也非杜撰,而是取自《诗经》鄘风《桑中》。故宋还吾答辩书有这样的讥讪语:“原呈以《桑中》一篇比之《小寡妇上  相似文献   

6.
方牛 《天府新论》1999,(3):94-95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后“文化热”的逐渐冷却,原本热门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也渐渐冷了下来。显得有些寂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经过了这些年若干学者的爬梳,“从孔夫子到不卜中山”,二千多年间的美学思想家们的思想被一遍遍清理过、研究过了。特别是自80年代陆继出版了几部中国美学史著之后,中国美学的研究如何发展、深化,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研究面临危机,而不少人则转向90年代热闹起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然而,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热闹之后,是更冷静更深入更踏实的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近读两篇有关丑化人格的文章,一是邵燕祥先生的《代自传》,二是李辉先生的《关于“二流堂”人物漫画批判》。余很想在此延伸开来,谈一谈人格被丑化的问题。先看邵燕祥先生的《代自传》片段:人一生要填多少表格?我的笔在“曾用名”一栏踌躇;记得我曾经被称作“邵贼”,在六十年代快完结的时候。标语上叫“邵贼”认罪低头,我没有窃国,也没有窃钩!谁在厉声指责看“衣冠禽兽”?却原来是弹冠相庆的沭猴!后来林彪被称为“林贼”,我就从“邵贼”降级为“邵某”,虽说仍然是罪不容诛,“半点名”是一种宽大照顾!(载《名人传记》200…  相似文献   

8.
试论《浮云》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云》在日本文学史上被誉为近代文学的开山作,但是,百余年来它实际上并没有给日本文坛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其“名”与“实”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其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也没有被传承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评论界没有透过作品发掘到明治维新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只停留于对作品进行文本研究,而不是站在应有的历史高度,深刻分析其思想内涵;其次,则由于这部作品问世不久,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日本风靡全国,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于是它被淹没在这股时兴的文学潮流之中,很少有人注目这部杰出作品;再次,《浮云》自身也存在着某些缺点。以致使很多人不能充分认识它的文学价值,而不能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相似文献   

9.
张景超 《北方论丛》2001,4(4):14-18
对1964年《文艺报》批判邵荃麟的事件需要再认识,因为这里有许多未被揭破的真相。首先当时的批判者完全采取了强盗的逻辑,随便地嫁祸于人。其实邵荃麟根本没有提出过“中间人物”论的主张,即使他有过“现实主义深化”的只言片语,但也远没脱离当时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批判者所谓的深化及为其翻案者所谓的深化谐不存在。当年对邵荃麟的批判是“左”倾路线下,为了政治文化斗争中的需要,炮制的一起冤案。  相似文献   

10.
再谈《伐檀》之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认定:《伐檀》是一首责骂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劳而食的诗。一种观点进入中学教材,往往意味着学术界争论的结束及这种观点的全面认同与普及。事实上,近五十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对《伐檀》的主题确实没有再生异议。然而,笔者以为:若撇升时代政治的干扰,真正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伐檀》,则现今中学语文教材的观点是大有商榷之处的。一、历史上对《伐檀》的解释历史上人伐植》一直是一首有争议无定论的诗,而所有的争鸣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美“君子”之“不素餐”及刺“君子”之“素餐”。据…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12.
学风种种     
“评”《水浒》的年头,发生过一桩一般人也许还不曾留心到的“花边新闻”:姚文元控制的《红旗》,发表了一篇题为《评金圣叹腰斩<水浒>》的文章。里面列举金圣叹的罪状之一是:“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之类的歌谣,都被删去”。这也是一桩“冤、假、错案”。查贯华堂本《水浒》,金圣叹不仅没有删去这首歌谣,而且还就这首白胜唱的歌谣发了一通赞妙的议论。虱子多了不咬人。金圣叹早就给清朝皇帝杀了头,给他多加一条罪状,金圣叹则是无所谓的。但它却透露出一个消息:评金圣叹腰斩《水浒》的文章,那作者根本用不着去看一看金圣叹腰斩过的《水浒》,尽可信口雌黄,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怎样说就怎样说。这其实是那时的“标准学风”。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现,“四人帮”里头那些专写大批判文章的大人物,可以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究竟到过湖湘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的专著、散文选本到大、中学语文教材,在评述或简介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时,对范仲淹是否到过湖湘的问题,都感兴趣,而意见往往各执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程应一《范仲淹新传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李涵、刘经华《范仲淹传入即是其例:前者说范仲淹年幼时,随其母亲、后父“经过岳州越洞庭而西”,到过增州安乡县,“岳州给他的印象是极深的”,“除了这一回去过安乡外,此后便没有再到过湖湘”;后者说“范仲俺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他能在《岳阳楼记》中把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十分逼真,…  相似文献   

14.
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四人帮”所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成为“箭垛”,受到过铺天盖地的批判。其实,当时所批判的以《中庸》一书为主要靶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宣扬的“中庸”思想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现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后学传播的《中庸》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孔子的“中庸”思想?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说是最高的了。可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16.
刘军 《社会科学论坛》2010,(15):154-161
1957年夏,施蛰存被打为右派分子,遭遇到各大小报刊断断续续的批判,他的文章几乎处于被“封杀”状态。他的一些老朋友为了自保,在晦暗年代,上演了互相检举揭发的闹剧,如沈从文、张静庐等人。当各种批判袭来,施蛰存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批判过他的人。正是他的豁达、淡然、超脱的精神风骨保全了他的自然生命,延续了他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名著中,曾反复讲到: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社会的商品生产关系及其价值规律和货币就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物统制着人”的状态也随之消灭。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又说,这时作为社会按劳分配和以等量劳动交换等量劳动的尺度和凭证的,是一张代表多少社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迹于德国,当时它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并没有系统地阐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在西方掀起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热潮”,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萨特力图把存在主义入学塞给马克思主义,使它成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萨特有个引人注目的提法,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梁实秋———评刘炎生的《才子梁实秋》陈咏芹梁实秋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曾两次受到革命作家的尖锐批判。一次是30年代被鲁迅痛加抨击,被冠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另一次是40年代革命作家指责他鼓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