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命诗人”黄仲则——为纪念黄仲则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正>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有次我忍不住发问:“谁写的?”他叹了口气回答:“一个薄命的诗人!”后来我读到《两档轩集》,仍然能够获得感情的谅解和审美的享受。这位“薄命诗人”,就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的黄仲则。 相似文献
2.
窦道阳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9-82
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的大环境里,在黄仲则词中却出现了少有的不和谐音符。黄词中多次出现“笑”与“狂”,怀才不遇,叹穷嗟困成了该时期黄词的主题。考察黄仲则的感情经历,凄苦异常,但清词丽句中同样有“笑”的出现。透过这些“笑”与“狂”,也让我们真切地走入到词人的真实情感世界中去,从而以另一种角度,在全面的视野下考察其悲士高歌、怀才不遇的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3.
徐江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52-56
用旧词音来称说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义结合体(新词)时,有些是对旧词音的“借用”,有些则是对旧词音的“沿用”。由于文字的历史远远晚于语言的历史,很多词音借用发生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字形借用立即伴随发生,而是要等到文字诞生之后才会发生“跨时”的伴随性文字借用。正如文字系统中有字形的借用、分化、合并,语言系统中也有词音的借用、分化和合并。 相似文献
4.
5.
伏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5):55-58
生活创作于乾隆中叶的闺阁诗人王采薇与寒士诗人黄仲则,皆为常州诗派中的翘楚。其心境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皆是多病之人。同怀寂寞之心,都有出尘之想,一样英年早逝。通过其相似心境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乾隆盛世,也有寂寞之人,悲苦之心,盛世之音下也有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诗词有别,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李清照《词论》总结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然则考察词的发展史,“诗词有别”的定论却并不完全适应早期的词。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其兴起应该说是在中唐时代。“……因此,以曲拍为句,是表明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它同声诗之间的区别也判若鸿沟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一个采用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何一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杨黼的“白文”《山花碑》是早已闻名于中外了,但是产生在同一时期的另外一块足以和它媲美而且极有研究价值的“白文”《赵坚碑》却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一、《赵坚碑》简介及其他 杨安道作的《故善士赵公墓志铭》,简称《赵坚碑》,刻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是作者写来追悼赵坚的十首“白文”哀词。词中那种既哀死者亦复自哀的情调, 相似文献
8.
王兆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一、“洛滨”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张元干[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注: 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按,张元干《芦川归来集》仅词题言及洛滨其人的就有四处,因此有必要弄清此人是谁。据笔者考查,洛滨不是陈与义,而是富直柔。 《芦川归来集》卷五有[念奴娇]《丁卯上巳燕集叶尚书蕊香堂赏海棠,即席赋之》和同调《代洛滨次石林韵》。叶尚书,即叶梦得,宋高宗建炎三年曾任尚书左丞;石林,梦得别号。二词从内容上看,当作于同时。前词下阕云: 气涌三山,醉听五鼓,休更分今古。壶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 相似文献
9.
陈英龙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60-162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的"知物哀"论,一方面主张应该将物语故事从儒家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追求真实的人情、人性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使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把标尺对物语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衡量、定位。因此,"知物哀"论这一文艺思想便被打上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与之相对,"物哀"这一文艺思想却淡化,甚至舍弃了对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82-85
清代吴嵩梁人品高洁,诗才纵横,但境遇坎坷,壮志难酬,一生载浮载沉。此人生经历影响其性情,进而影响其诗歌风貌,使诗歌呈现哀艳之色。但吴诗虽有哀艳之色,实富清壮之气。其诗之气韵主要借助鹤意象来达成,鹤意象既象征羽化成仙之境,又象征诗人难酬的凌云志,也象征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还象征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意蕴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2.
陈肃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1-42
本文评诗说人,简约地评论了清"乾隆六十年第一诗人"黄仲则诗的魅力,着重探析了黄诗袒露灵魂深处的情感的内容特色和表达方式上新颖奇特的艺术造境的感染力,指出黄仲则与屈原、杜甫在社会心理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3.
胡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104-106
本文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晚清著名遵义诗人郑珍"九哀"诗.阐述了郑珍"九哀"诗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之现实主义精神,并对诗歌中采用的颉取典型,运用对比和使用方言俚语等艺术手法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4.
杨海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很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人抱有一种“诗词有别”的观念。以宋人为例:陈师道就批评过苏轼的词,认为他是“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评论黄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李清照更是干脆提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相似文献
15.
黄得莲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书信作为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最为广泛运用的文体之一。在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书信是传递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根据古时写信的不同材料,书信还有“札”、“函”、“笺”、“尺素”、“书简”、“尺牍”等名称。在古代诗词里,由于表达的需要,在已有的语言材料和构词方法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一些表达“书信”的 相似文献
16.
吴东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35-37
在词的形式和内容这对矛盾中,形式规定着词的本质;词的语音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能规定词的本质;词的语法形式才是词的本质所在,词的语法形式是以主观的方式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们的心理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继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在南宋江湖诗派中,戴复古(号石屏)、刘克庄、刘过和姜夔,都是声名卓著的大家。他们不仅善于写诗,亦工于填词,后三位词的创作成就尤高,以至其诗名竟为词名所掩。比较起来,戴复古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词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约为二十分之一。今人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收入戴复古的词迄今最全,也只有45首半(其中《沁园春·送姚雪篷之贬所》仅存半首)。对于戴复古的词,即通常所称的石屏词,长期以来未予重视,除了几篇词的赏 相似文献
18.
19.
李有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127-131
田同之以“男子而作闺音”论词,准确地把握了词最为范式化的特质。花间、南唐词人,在创作中大都“遵循一种惯例性的艺术表现范型”,即“男子而作闺音”范式。这种范式由温庭筠开创,为花间、南唐词人所强制乃至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壬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