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统一东蒙古各部,特别重视喀喇沁部,满洲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公为了达到各自的政治、军事目的进行交往,以此发生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喀沁旗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直接从满族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宫互通信札内容的分析的很少。本论文参考满蒙老档,简述喀喇沁王公们被清朝封爵的重要官职,解读满族统治者和喀喇沁王宫之间的信札内容,分析了当初喀喇沁部和满洲之间的政治、军事交往,最后指出这种长时间的联系和交往是清朝赈济乌兰哈达各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提要]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面临以“夷狄”统治“华夏”、以“少数”统治“多数”的现实,为了实现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兼顾利益和平衡关系的策略,一面反复强调“满洲根本”“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一面又不断强化“满蒙一家”“满蒙一体”“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民族观念。在推进“一统中国”的进程中,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多民族“一体论”,从思想文化、用人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诸多方面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治统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汉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明末农民大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趁势入主中原。为了稳定统治,满洲贵族对众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施以强制统治,反映在文化政策上,便是实施欺愚笼络和民族高压政策,并借编纂《四库全书》实现“寓禁于征”,查禁销毁大量文献典籍。尽管如此,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家训和家书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而家风,传承于家训里、体现在家书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家书,都是一个成功门第的家风展现. 家训里著名的《朱子家训》,从清朝初年问世以来,被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做是“治家之经”,可以说,它不再仅仅是作者朱柏庐自己一家的家训,而是被推而广之地奉为中国共同的家文化.  相似文献   

5.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心园 《社区》2013,(18):55-55
御医世家高氏家族第五代传人“高老太”、清朝御医平秋鹤第十三代传人“平老太”……很多医药广告里都有御医后代、世家传人等“神医”助阵。央视3·15晚会对部分“神医”予以揭露,原来全是由广告公司包装,聘请演员扮演的,他们用“信誓旦旦”的表演向消费者兜售虚假药品。  相似文献   

7.
文学家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家学的影响,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同时又因此而入仕,在仕途中贯穿着家族文化的精髓,形成官宦世家,近而达到外延和内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走上叛清道路?吴三桂与清王朝对抗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与清初政局、与清初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清王朝的统治政策相关联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吴三桂统帅的明军,在明季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势力。明朝覆亡,吴三桂失去倚仗的靠山,而与李自成农民军合作又不可能,他便把政治投机的赌注下在满洲贵族身上。于是才有山海关降清和十数年的戎马征战,效命新朝。吴三桂从降清到经营云贵,是企图保持吴氏集团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特别是留驻云贵后,更是要扩大自己势力并加以巩固,做一方霸主。吴三桂的政治野心的实现,开始是与满洲贵族的征服战争和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联的。康熙元年以前,他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  相似文献   

9.
当满洲八旗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后,清朝皇帝面对的是两个文化世界:满族的传统和被征服者的传统。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了解、掌握儒家文化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但这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理解为汉族文化的"俘虏",因为在借鉴汉制的过程中,清朝皇帝对自己族群身份的政治重要性高度警觉,仍旧有意识地坚守着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清史研究中,文字狱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少数民族人中原的清朝满洲贵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威严,强化专制统治,便以文字狱为手段,对汉族知识分子反抗异族统治的情绪,加以严酷镇压。这与其举办科举、召集知识分子纂修前朝史书等活动,是相互为用、相辅而行的。由此,清统治者,一方面昭告天下,表示渴求贤达;另一方面则残酷杀戮在文字上稍有“触犯”的士人。其搜求之密、肆杀之惨,至今令人悚然痛之。  相似文献   

11.
清初,满洲贵族用暴力强制汉族男子剃发。旦夕之间转变了千百万人世代相因、蓄发挽髻的传统,而将统一剃发垂辫,作为其登上统治地位的标志。这个标志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欲就其“变”作一初步探讨。一、女真发式清  相似文献   

12.
清王朝在其未入关前和蒙古族已有密切关系,入关后实施的是满蒙统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清朝统治下,相对地说蒙古族比较安定。为什么明朝时只有加固长城才能防御的民族,到清朝却成了“防备朔方”的“长城”?这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在蒙古实施的经济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清朝统治蒙古的经济政策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末,南方匠人雷发达应募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从这时候开始到清朝末年,大清朝主要的皇家建筑如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避暑山庄……大量工程都是雷氏家族负责的。“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是人们对这个清代建筑世家的最高赞誉。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官宦世家缔结婚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时代转变。唐代官宦世家婚姻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崇尚阀阅,表现为旧门间互通婚姻、新贵攀附旧门以及新贵间互通婚姻。宋代官宦世家则崇尚人物,表现为对婚配对象的才能、修养、资财和家世的重视。这种转变是与唐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相一致的,其核心取向仍然是人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军入关后 ,清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令 ,此后辫子成了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一种象征。 2 0世纪初年 ,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步衰败 ,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宣传、带动下 ,在军界、学界的积极推动下 ,一直贯穿清朝始终的剪辫与反剪辫之争 ,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剪辫运动。  相似文献   

16.
前言17世纪到20世纪满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通常被称作盟旗制度。清朝对蒙古的期望是在国家统治及防卫等军事方面做出贡献,而经济上的掠夺则不是第一位的目的,因此其在蒙古地区的行政统治机构也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但由于北亚历代游牧国家自身有由军事编制组成国家的传统,所以就蒙古而言,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保持着随时可以进行军事动员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盟旗制度并不单纯是将满洲的社会组编制度强行导入的新制度,可以理解为是蒙古原有社会组编制度的满洲化表现。譬如,表示旗的满洲语gusa。的蒙古语对应译语叩qosiyu,即存在于巨服…  相似文献   

17.
八旗制度建立前,满洲牛录的编设情况,这是研究满族早期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至今国内没有专门的文章涉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努尔哈齐在创业的初期,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述。正如记述清朝典制的《大清会典》含糊其词地说:“岁月久远,卷籍不存者,止书曰‘国初’”,和《满洲名臣传》记载某些人编设牛录比“国初”还早的只混书“太祖创业时”一样。因此,有人在研究八旗制度时曾说:“求八旗之真象,颇难措手”。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特别是档案材料,对八旗建立前的满洲牛录和人口,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朝建国和蒙古诸部漠南蒙古话部领主大多数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达延汗的子孙,与喀尔喀系同族。清朝则是兴起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满洲人建立的王朝。1635年之前,满洲人被称为女真人,原本是狩猎、畜牧、农耕并举的人们。明代,他们通过貂皮等交易富强起来,之后,被称为清朝太祖皇帝的努尔哈赤统一诸部,于1616年建立了王朝,称“后金国”。1624年,努尔哈赤与成吉思汗之弟术赤合撒儿的后人、蒙古科尔沁部领主联姻,结成同盟关系。1626年努尔哈赤死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父位,开始逐步征服蒙古诸部。当时,在蒙古方面,达延汗直系后人察哈尔部…  相似文献   

19.
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治活动被称之为“复明运动”,它是南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复明运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复明运动”个案的研究,“复明运动”应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是清初民族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参加者不仅有明朝的宗室、文武官员,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目的是为恢复汉族的衣冠文物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