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国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理工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理工科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定位、目标、战略和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的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与科研单位的联系,使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模式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已越来越成为理工科大学的办学共识。由于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其发展必须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引进外部力量的支持。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健全的制度、足够的投入三方面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的需要。目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学校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制约,为此学校必须努力探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新路径,促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评价机制没有完全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缺乏相应的荣誉及激励机制;学术风气浮躁等。今后应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大学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使理工类学生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探讨美国理工科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和CIT(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可以给我国高校理工科的发展带来启示: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适应的文科;坚持一流标准,提高师资层次;重视基础文科建设同时培植特色文科;加强师资阵容,引进学术大师等。  相似文献   

8.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以理工为主,兼有人文、经济管理的理工科大学。由于历史原因,人文社会科学的力量相对较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我校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高校发展的灵魂。爱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石和灵魂,而教师应当爱教育、爱学生、爱生活、爱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陆续揭晓。我校共获10项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刷新了我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总数纪录,进一步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一年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努力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大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扬州大学充分把握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学术话语权的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创新体系,促进学校人文社科事业繁荣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是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科技观的基础和核心,他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对科学技术的来源、本质和属性,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进步功能、国防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他发展了物质无限可分原理,提出了"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科学预言.梳理毛泽东的科技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的科技观,进而深入剖析建国初期的科技政策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方理工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肩负重要责任,具有重要地位。地方理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阶段、存在问题、地位作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客观审视这些特殊性是认清其发展价值、规律和路径的前提。地方理工高校社科发展既要遵循社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方向性或目的性、整体性或综合性原则,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组织、服务社会、学术自觉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科技问题,还是哲学文化问题。从文化与哲学的视野关注农业科技与文化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只是突出了农业科技体制视角、农业科技生产力视角、农业科技与自然文化的视角。这些研究的缺陷是对农业科技发展在农村社会中的应有地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农业科技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矛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业科技发展应从哲学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关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史的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与农村文化的关系,从综合研究向政策策略过渡,促进科技体制与科技服务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高等学校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现实要求。但比较而言,理工类院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存在“短板”现象,本文对加强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重视。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人文社会学科具有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科融合和提升人文氛围等独特的意义。基于海内外两所著名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经验,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作出思考:将人文社会学科定位于对理工学科在“工具”、“视野”与“内涵”等层面具有辅助作用;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解决人文社会学科师资困难;全面促进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技创新能力即科技竞争力的分析,论述了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结合的意义;提出推动科研机构与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合作将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