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战公约>、日本国民的厌战情绪、币原喜重郎的和平思想、麦克阿瑟的作用等影响日本宪法和平思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思想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以及宪法条文中的"废除战争"与"放弃战争"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废除战争是目标,日本为此目标而率先放弃战争.批判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实质上扩充军备的矛盾做法.最后,研究市民防卫论、建立世界政府的可行性、以及跨国民间合作网络的形成等问题,为废除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伯玉 《日本学刊》2012,(3):15-20,157
随着美日同盟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日本政府通过扩大解释或另立新法实质性突破集体自卫权禁区等配合美军的行动,已不能满足美国新的全球战略需要。在美国占领时代制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成为深化和发展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的障碍。美国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扫清障碍——修改宪法第九条。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愿意看到,日本通过解除宪法第九条的束缚,走上脱离其实际战略需要并最终摆脱其控制的自立道路。  相似文献   

4.
改宪论特有的思考方式封闭了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所具有的可能性。日本国宪法与国家主义并不是无缘的;但是,日本国宪法所设想的国家主义与改宪派的军事性、封闭性的一国国家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它隐藏着通往各国和平共存的方向和开拓人类未来的丰富的可能性:日本国宪法第9条无论是在表示没有“战力”的主权国家的可能性这一点上,还是在表示开拓普遍性的国家主义的可能性这一点上,正在越来越显示其在人类史上的意义;埋葬具有这一意义的宪法第9条,无疑是自我放弃了日本国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少数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义 《浙江学刊》2012,(4):138-146
我国《立法法》第90条第2款的公民提请审查乃是一种非典型的宪法诉愿机制,自确立以来虽屡有公民"问津",但迄今仍然缺乏显在的实效性。德国现行的宪法诉愿制度堪称当世之典型,这尤其体现在受理程序的双阶构造,即联邦宪法法院合议庭的初步受理与审判庭的正式受理。在初步受理环节,宪法诉愿必须具备四项适法条件;基于宪法诉愿的双重功能定位,联邦宪法法院还发展出相应判断基准,以此指导双阶受理程序的展开。德国宪法诉愿的程序品位及其法理为吾人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6.
高洪 《日本学刊》2003,(1):24-34
21世纪的日本将走向何方 ?日本宪政体制乃至整个政治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针对这一国家发展道路上带有根本性质问题的讨论 ,正在国会这个“行使国权的最高机关”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场涉及政治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刻辩论 ,宛如一块鉴别不同党派政治家立场观点的试金石 ,让人们清楚地观察到 ,尽管同为当代日本社会中的政治家 ,其思想境界和政治行为却判若云泥。在刚刚出台的《众议院宪法调查会中间报告书》中修改宪法的观点占了上风 ,尽管报告书在形式上采取了客观罗列各种意见的方式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修宪正在从政见争议走向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7.
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区的宪制性法律,其第11条第1款规定,香港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均以本法规定为依据,这在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方针所要求的香港本地制度、政策的自足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因此,这一条款可称为基本法的自足性条款。这一条款从宪法第31条延伸而来,所以具有宪法层面的保障作用。在司法层面,香港法院有权根据这一条款化解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从而维护基本法的自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司法界与国民之间充分且合理的交流,提高司法对国民的透明度,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于2001年提出了刑事审判方面构建裁判员制度的设想.也就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要导入能使广大国民国法官员共同分担责任,相互配合,真正以审判主体的法律地位来参与具体案件审判的新的国民参与制度.2004年5月28日,公布了<关于裁判员参加刑事审判的法律> (文中简称<裁判员法>).日本新的裁判员法具有重大意义,旨在便捷国民参与司法并提高对于司法的信任,但裁判员法的相关规定却侵犯了国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同时也有违该制度变革的初衷,需要进行重新检讨与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9.
在战后日本的思想界和政界,一直存在着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的呼声和行动。随着日本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这一过程近年有加速进行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宪法所规定的和平体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回顾了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的历史,重新挖掘了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欺诈在公法、私法中具有多样的规范意义.因旨在维护表意人的意思形成自由,法律行为范畴中的欺诈非立足于欺诈者,而是立足于受欺诈者进行规范设计的.因此,单纯的、对他人的意思形成自由未产生错误影响的欺诈,虽在道德上具有可谴责性,但在法律行为范畴中并不具有规范意义.法律所关注的是,应如何救济受欺诈的法律行为或受欺诈的合同.对欺诈与受欺诈不作区分,将受欺诈误解为欺诈的著述方式,值得检讨.  相似文献   

11.
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翔 《浙江学刊》2006,(3):14-22
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宪法学应该以宪法文本为中心,坚持以“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学品格,非此无以建立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清代频发的文字狱和小说禁毁政策,使小说家、编选者或书坊主产生了强烈的惧祸意识,并最终在小说文本形态上反映出来。那些因文字狱而遭到禁毁的小说尤其是时事小说,其文本形态往往在刊行过程中被大幅修改;有些小说虽然未曾引发文字狱,但为避免触犯时忌,书坊主在刊刻过程中也会对那些与时政有关的敏感内容主动作出"修正";文字狱及小说禁毁政策对清代小说家的创作心态产生了显著影响,并由此左右了其小说文本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 suggests a number of corollaries between practices of contemplative Christianity and concepts found in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The act of looking upon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 so central to both contemplative Christianity and psychotherapy – is compared to the monastic spiritual practice of lectio divina, the meditative reading of sacred texts. The practice of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is conceptualized as a vocation to the contemplative life.  相似文献   

15.
16.
将某一问题归类并宣示为安全保障问题为“安全保障化”,不将某一问题作为安全保障问题为“去安全保障化”。“去安全保障化”是有益和有效的思考方式,因为它意味着以通常的政治轨道(民主主义+人权的程序)处理该问题,这是对立宪主义统制和法治的贯彻:《日本宪法》第9条第2项作为“去安全保障化”规定,不应当被修改。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宪法>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是有关各方妥协的产物.日本国内出现的各种宪法草案,特别是民闻宪法研究会的草案,对美国占领当局起草宪法有很大影响.占领当局起草的宪法虽有其本土意志,但在讨论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远东委员会的存在也为宪法形成过程增加了变数.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近日分别通过了对宪法历经五年调查后做出的报告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是否修改宪法"的争论,第一次明确了修改宪法的必要性.日本现行宪法因第九条而被称为"和平宪法",修改宪法的焦点集中在第九条,众议院宪法调查会<最终报告书>在"承认自卫队和自卫权的存在"、"允许海外行使武力"、"行使集体自卫权"上达成多数意见,反映了日本安保政策上的根本转变.作为"三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出台的两院宪法调查会报告书是日本各党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表明了两大保守政党主导日本政局的现状.两院报告书的出台加快了修宪的进程,预示了修宪的主要方向,将对日本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2):193-2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idea of sneezing as a manifestation of how an active body responds to its surrounding space. Sneezing is a natural body reflex against particular external stimuli. As a reflex action, sneezing is an instinctive transaction between an active body and space that occurs in a very natural way. Sneez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one way in which the human body serves as an instrument of spatial experience. The occurrence of sneezing in certain spaces serves as a natural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sneezing process demonstrates the latent capabilities of the human body to become a natural instrument for comprehending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exists.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unique instrument for mapping spatial experience, and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qualities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that are not merely visual. Through sneezing, the body's experiencing process in space is manifested as a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active body and its space.  相似文献   

20.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play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n educational medium. Yet play as an educational medium has not yet been clearly defined. It is still not clear what it achieves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it does so. If we compare all th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play as an instrument of education with play as it is carried on at kindergartens, it becomes obvious that it has not been properly developed or organized, that the teacher often has difficulty in planning the guidance of play and, what is most disturbing, children are often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play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