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本刊1990年第4期发表了叶长生先生的《法律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一文后,白丁先生发表了《法律语言必须准确恰当》一文(载本刊1991年第1期),对叶文在遣词用语及某些字句安排上提出了异议。本刊本期再发表叶长生的《对几点异议的异议》,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叶、白两位作者在互相肯定对方文章优点的基础上,各自有根有据地申述自己的意见,这种追求真理、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学习的。 学术无禁区。我们提倡这种学术讨论。我们欢迎读者对本刊发表的文章提出批评、建议和修正。  相似文献   

2.
读了王杏根同志的《鲁迅<中国地质略论>作意辨证》一文①后,觉得有几点可议之处。一是史料运用。拙文《<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一文②引证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上的一条消息,认为它与《略论》的写作“直接相关”,王杏根同志对此表示“怀疑”。据他说:“促使鲁迅以沙俄夺我矿权事实警策国人的”,“并非由于《朝日新闻》上的有关消息”,而是在此之前八个月《浙江潮》第一期所刊登而为我所“疏忽”了的《要索纷来》。事实是否如此呢?不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3.
鲁枢元同志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载于《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的确,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性质、道路和功能的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向内转”说提出两点异议,以就教此说的提倡者和支持者。  相似文献   

4.
(一)“敛容”.(《琵琶行》,226页注)注为:正容,显出严肃的样子.“正”表示动作或心理状态持续的过程,“敛”,收起.虽然“正”和“敛”在词意上有相交的地方,但“正”不能准确表达“敛”的意思,“敛容”,应改为“收起(悲怨的)神色,显出严肃的样子.四、“硿硿焉”.(《石钟山记》,231页,注)注为:这里指硿硿地(发出的响声).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对“焉”的解释没有异议,但联系上句,我以为注应改为”(发出)硿硿的响声”.因为“硿硿”是象声词摹写石头落地或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而不是修饰怎样发出声音的.  相似文献   

5.
<正> 荆增林同志的《对克拉申习得——学得说的异议》(《现代外语》1991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荆文”)评价了克拉申(Krashen,下简称克氏)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假说:习得与学得的区别。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该假说的分析,荆文做出如下结论:习得——学得假说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上讲不通”,是“失败”的语言教学理论。笔者认为,荆文的一些论点缺乏说服力,对克氏理论所做的评价也欠公允。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增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拙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说质疑》发表后,袁贵仁,谢楚伟两同志分别撰文提出了异议,现就这一问题再陈管见,作为对袁,谢二文的答复。 一 袁贵仁同志在《怎样理解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以下简称《袁文》)一文中肯定“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存在的,因而说它“构成绝对真理”的表述也是科学的,并提出了三个论据予以证明。而我却认为所列三个论据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受到国家秘密范围的直接影响.在中国现行制度框架下,基于法律位阶、一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旧法、法律责任等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严格约束,形成了“以保密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的行政实践.美国法上关于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制度,是推动《信息自由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中国的定密异议制度在制度架构和程序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亟待整体上的革新.完善中国定密异议制度:扩大定密异议权的主体,建立更为多元化的定密异议受理主体,进一步完善定密异议处理机制,明确定密异议中的证明责任规则.建立定密异议的司法审查机制,允许个人对定密信息提出异议,借用体制外的力量对国家秘密进行监督和维护.以定密异议及其司法审查机制为核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保密与信息公开之关系,推动“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理念的形成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民事执行异议制度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完善了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本文将结合其中几条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来探讨有关执行异议的问题,比较执行异议制度与以及代位申请执行制度的异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民事执行异议制度。  相似文献   

9.
朱恩彬同志在《“人化的自然”与美》(载《山东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朱文”)一文中,对拙作(《略论“共同美”》(载《文艺报》一九八○年第四期)提出了批评。对此,我表示欢迎。然而,在“美的本质是什么”尚未彻底弄清之前,过早地将美学上的“主客观统一说”斥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挞伐,这未免失之轻率。诚然,“朱文”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就其全  相似文献   

10.
鲁迅留学日本的第二年(一九○三年),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以下简称《略论》)。青年鲁迅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前曾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当时深以‘地质学不发达’之虑,……因此撰述这篇关于中国地质的论著,以示创导”。这是说,鲁迅为了引起大家对地质学的研究兴趣或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而著此论文。最近,杨天石同志对《略论》重新注意起来,进行了考察、研读,他虽然指出“鲁迅写作《略论》”,是与沙俄帝国主义借中国买办商人出面骗取开采权以掠夺我国矿产资源“这一史实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建安七子”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习语,本于曹丕《典论·论文》的:“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王易)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胡刻本《文选》卷五十二)向无异说。高敏同志的《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七年底,我在中山大学科学讨论会上,曾提出《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对姚雪垠同志的观点进行商榷。会上黄彦同志表示不同意我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开展讨论,广东《学术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并同时登载了黄彦同志《对<试论李自成思想>一文的商榷》,对我提出批评。黄彦同志的异议对我有很大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我仍然不敢苟同。本文再谈谈我的看法,以供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3.
商标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应当以商标权的私权属性为基本导向,商标异议制度也不例外。《商标法》第三次修正对商标异议制度作出了积极却并不彻底的改造。通过比较研究、社会实证研究等方法,遵循商标权的私权理念,淡化商标异议制度的社会监督与自我监督功能,强化其私权救济功能,进一步限制商标异议主体的范围。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妥善处理公权力运用与私权保护的关系,注重绝对理由审查与异议前置程序的调适,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一审”审查模式,整合现有的商标异议程序与无效程序,引入冷静期等凸显当事人私权自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法律机制不合理,我国的执行异议制度不能有效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利.导致其违背了民事司法的基本精神。文章对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作了具体分析,并上升到诉讼价值的高度进行评价。建议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设立“执行异议之诉”。并在考虑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和司法实际的基础上,对设立执行异议之诉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八年我和另外两个同志写了《杜林哲学体系剖析》一文。去年,在《辽宁大学学报》第四期上,李寄秦同志发表了《关于恩格斯同杜林哲学论战的实质》一文,对我们的观点提出了异议,问题主要关系到对杜林的从原则出发理论的认识。弄清这  相似文献   

16.
庸圭璋先生《词话丛编》在标点上,存在问题较多。刘石同志在《<词话丛编>标点异议》一文中,指出该书“标点体列混乱”、“标点体例不当”、“断句标点错讹”(见《山西师大学报》1991.1),所见极是。读了刘石同志文章以后,我又检出该书标点不妥之处32例,草成《<词话丛编>标点异议拾遗》,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今又发现标点错讹一例: 承班词较南唐诸公更淡而近,更宽而尽,人人喜效为之。如“相见绮筵时。深情黯共知。难  相似文献   

17.
语境主义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然而,对于语境主义解答方案,许多知识论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异议。这些异议概括地说有来自无用论的异议、来自缺陷论的异议和来自替代论的异议。分析发现反语境主义者对语境主义的批判要么是误解的,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要么是可辩解的。因此,虽然语境主义有需要修正之处,但是说“语境主义仍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金钟同志在《略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载理论月刊1933年第四期《文摘报》524期)一文中,对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不是一条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不敢苛同。  相似文献   

19.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2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发表周义澄同志《论科学美》一文后,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认为科学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异议,认为科学美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例如《浙江学刊》1982年第1期谷迎春同志的《评“科学美”》一文就认为“从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说来,提出什么‘科学美,,这无疑(应为异吧)于说‘方的园形体’——自相矛盾。”对此,我不揣谫陋,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尽可能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各种各样的美感经验,然后从中探究美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