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舜华 《中州学刊》2006,(4):240-242
音乐表演不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还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赋予音乐以新的生命。因此,人们称音乐表演为音乐的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感染力靠表演者的演奏与演唱来体现,表演者将无声的乐谱变为有声音乐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声乐作品的演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声乐作品的诠释与案头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演绎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音乐表演的临场心理素质主要体现为合理的认知结构、全神贯注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流露的主体意识、十足的信心与坚强的意志力等。对音乐表演中的临场心理素质培养应从培养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自觉记忆的良好心态、强化有效练习、平衡和谐的音乐感、加强艺术实践等几个方面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声乐表演是以演唱的声乐作品为依据的创作过程。表演者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作品体验,才能对作品形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准把握作者及作品形象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演唱技能充分地展示作品。美声唱法是世界巅峰声乐艺术,在声乐表演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要求。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声声乐表演的体验技巧。  相似文献   

5.
路畅 《晋阳学刊》2002,(4):111-112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存在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内涵,其最重要的就是深刻揭示和准确地再现音乐,要从单纯追求技术的完善,转变为在完善技术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词曲作者的真正意图。然而,有许多歌唱者,他们的发音技巧娴熟,音色纯美,歌曲的演唱也较完整,但却难以在听众中引起共鸣。听众听到的只是生硬的旋律以及呆板的节奏,感受不到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内涵,以及作品本身应具备的感染力。这就是说,单纯追求技巧和音色的完善,甚至为炫耀技巧而忽视作品的内涵是不足取的。既然良好的技巧是音乐表演的…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偏失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音乐人才的表演能力匮乏,影响到其艺术表现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整体艺术美感的培养,强调声音技巧而忽略了形体表演.所以,声乐学生急需补上形体表演这一课.  相似文献   

7.
声乐作品与人声在音乐艺术范畴中各属不同的类别。作品属创作类 ,而人声歌唱属音乐表演类。二者虽分工不同 ,但它们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紧密关系。在对作品与人声的研究中 ,必须熟悉了解其各自具有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比较音乐学的观点去发掘、探讨二者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以便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声乐作品插上翅膀 ,让歌声充满活力。一、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声乐作品是专为人声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它与器乐作品差异很大 ,作曲家必须严格遵循人声这件特殊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去写作。譬如人声的音域没有器乐那样宽广 ;人声音色也不如…  相似文献   

8.
李闽 《云梦学刊》2004,25(2):79-80
音乐分析的内容包括对作品本身、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三方面的分析,而正确的作品分析方法应该是谱面分析与听觉分析相结合的。音乐分析在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莉芳 《云梦学刊》2005,26(4):98-100
一首作品所含的丰富信息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来体现,要达到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还要靠演奏者的音乐审美以及乐感表达能力来体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节奏和乐感有其深刻的民族特性,在演奏中把握了民族的表现手法,定能使作品展示出深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卫绪华 《理论界》2012,(5):46-47
表演是表演者思想或情感的表达,具有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属于作品的一种类型,即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这不仅适应了著作权制度体系化的要求,而且符合艺术理论与生活常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群众基础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前人们开始转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声乐舞台表演则满足了群众对于艺术的精神追求。声乐舞台表演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听觉的感官体验,同时还可以获得更良好的视觉感受。因此优秀的声乐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者不仅提出了较高的声乐素养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肢体语言能力。通过建立与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营造更丰富的舞台表现效果,可以让声乐表演者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从而使得表达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表演者通过何种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意义及意境,进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课堂上感知音乐美和利用所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高品位的音乐审美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多方位感知音乐美中强调了强化作品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技能训练和音乐环境的不可或缺。在高品位审美中着重论述了理解音乐的再创造,只有多方位的感知音乐和高品位的音乐审美才能构成音乐课的整体美。  相似文献   

13.
在苏珊·朗格的美学理论中,"生命形式说"是一项重要的概念,而音乐表演作为艺术形式,就具有该论述里的一系列特点。本文将从"生命形式说"中的节奏性、运动性、生长性和有机统一性,来探讨音乐表演的生命性,以期从音乐表演的角度对"生命形式说"进行合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拓展读者审美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不只是艺术的消费者,而且也是艺术的生产者,他能参与艺术再创造.环境通过影响读者对接受美的生成起作用.本文的"召唤结构"则直接诱导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和美.  相似文献   

15.
宫云湘 《理论界》2006,(11):177-178
《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极其重要的一部歌剧,结束唱段《爱之死》是整部歌剧中的点睛之笔。这部作品与歌剧中的《前奏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与思想脉路。在《爱之死》中,整部歌剧体现的世界观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所以说,《爱之死》唱段在音乐表演上的准确诠释对于整个歌剧作品的把握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文从歌剧中的音乐语言出发,从音乐表演内容入手,对《爱之死》唱段进行音乐与角色情感上的分析,力求达到完整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试析民族打击乐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击乐是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响色彩丰富、演奏形式多样而世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民俗活动之中,深受百姓喜爱。将中国优秀的打击乐作品引入音乐教育中,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音乐表演专业是独立于音乐教育之外的培养演艺人才的学科,综合性大学应脱离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制定适应音乐表演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一专多能的音乐表演人才。  相似文献   

18.
音乐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4):F0002-F0002
音乐学院位于学校美丽的前湖新校区,下设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和艺术实训中心等专业教学机构,有空中乘务、流行音乐、舞蹈表演与编创、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音乐学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2003年起依托航空院校的优势和背景,在全国率先开始招收作为本科层次设置的空中乘务方向学生。全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52人。  相似文献   

19.
《乐论》是古代藏族的主要音乐理论经典,总结了13世纪西藏音乐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藏族古代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对藏族的音乐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乐论》在阐述其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中,表现了“以和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原则,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一般关学规律,反映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宗教和人生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大任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浮游群落》是观照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症候与知识分子思想状况的重要文本。丰富多元的音乐元素有效介入了作品的思想构成和氛围营造。小说中台北特定时空的音乐景观折射了复杂的权力关系,其中的音乐造境艺术实践开辟了饶有意味的想象空间。作品还透过音乐元素进行或隐或显的社会批判,呈现了威权体制下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抵抗的暗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