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快增长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进行有效的外汇储备管理成为货币当局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存在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单一、风险较为集中、收益相对较低等突出问题,要借鉴挪威、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外汇储备的层次化管理,增强外汇储备持有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管理的组织架构,稳步推进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外汇储备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连年积累。截至2008年4月,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了1.7万亿美元,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风险。如何管理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是一个难题。从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人手,说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介绍国际上外汇储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其积极的部分,对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长。本文在分析了外汇储备增长原因的基础上,从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出发,阐述了外汇储备增长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并针对外汇储备增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管理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这表明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实力的增强。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高额外汇储备背后存在的问题。从解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出发,提出了几条对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进行积极、有效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3.24万亿美元,已成为美国公共债务最大的债权人。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起到抑制经济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章以外汇储备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增长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以我国总投资、总储蓄和总出口为考察对象,通过建立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不同时期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1993年到1997年外汇储备与消费负相关,1993年到2003年外汇储备与投资负相关外,其他时期外汇储备增加则有利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但2000年之后,外汇储备对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均衡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借鉴国内外各种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先对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持有量进行回归,探讨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因素,再采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动态调整模型,推导我国外汇储备基本需求模型,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8.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关于外汇储备的回归方程,进而解释了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那么 ,我国的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差额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本文从国际收支差额以及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影响的角度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三个层次的线性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高昂机会成本和汇率风险以及对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等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必需采取切实措施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外汇储备供给管理的诸多措施在短期内是无效的,因此需求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外汇储备的需求管理应该在原有消极管理基础上,采取更为积极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储备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突出盈利性,以保持储备资产的长期购买力.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民族认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存在着母语地位下降,语言分流副作用过大、民族文化传统丧失等问题。新加坡双语教育对中国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双语教学应从中国师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妥善处理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应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5个阶段。总结出新加坡经济结构转型的特点:政府在宏观政策的战略导向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全力营造亲商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壮大的基础;把握全球经济结构转型机遇,以产业集群形式突破重点战略产业。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7点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结构转型;适时对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改革;果断调整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走向内生增长型的道路;加快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以保民生扩大内需;改善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投资结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丰厚的土壤;建立以高新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始终保持制造业的活力和全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的交流功能角度和一国多语现象的语言研究理论来看,新加坡语言政策体现了正确的语言理论,全面考虑了在多语社会中确立一种共同语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利用语言两大功能的特点,增强语言交流功能。其语言政策促使英语在新加坡更为通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华语的交流功能。英语和华语在族际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加坡语言政策的成功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淡马锡是新加坡最大的国有控股公司,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有着成功的实践.与淡马锡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相比,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缺乏战略性,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的途径主要有: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努力实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转变;树立"精英治企"理念,建立健全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新加坡经济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达的中小企业依赖于完善的融资环境 ,新加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有其独有的特点 ,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内涵,总结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设计评价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三个指标,即财政政策效果系数、货币政策效果系数和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系数,依据这些指标作出中国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越来越差的判断。根据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明确影响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新常态下中国需求管理政策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改革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包括退休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家庭保障四大保障项目。为了克服中央公积金制度目前的一些弊端,新加坡政府积极对中央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改革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苏联在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中的地位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亚太大国奉行均势战略。在冷战时期主张亚太地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苏中三角均势,苏联在其中发挥制衡作用,处从属地位。由于美苏在东南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越战结束为界,新加坡对苏战略分为鼓励和抵制两个阶段,核心目的就是要保证地区形势对新加坡安全有利。新加坡的对苏战略既体现了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也体现了其积极主动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19.
媒体通过对政策渐进式的影响,不断促进社会形态的嬗变。面对变革,我国学界还未能从“传统媒体”的框架中摆脱“路径依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处于行政隶属地位,使得其他利益诉求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发声;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又进一步分化了“传统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力。“运动式”的媒介公共政策动员手段导致意见的撕裂,地方“传统媒体”一片叫好,“社交媒体”不乏争议。这是因为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社交媒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能给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社交媒体治理经验,缺乏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从“问题产生”到“效果评估”各阶段影响方式和作用的详尽分析,未建立起与社交媒体对应的政策过程传播管理框架,社交媒体的管理仍停留在“消极管理”阶段,缺少“积极管理”机制。文章试从传播学、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出发,利用框架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综述当前“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存在的差异因素、国内“传统媒体”影响公共政策过程框架失灵的原因以及“社交媒体”框架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两大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为检验中国1978~2006年间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差异性特征,应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后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积极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正效应,而积极财政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内呈现负效应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显著。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失效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不合理和支出管理失控产生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