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确(1604—1677)名道永,字非玄,明亡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是明清之际一位很有见地的思想家。蒙文通先生对陈确的思想甚为推重,以为“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擘。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惟斯人能烛其微隐而矫之。”(蒙文通《致郦衡叔书》,《中国哲学》第五辑第307页)乾初的思想以针砭理学末流的弊端为出发点,具有浓烈的批判色彩和鲜明的卫道倾向,充满了发展的气息和丰富的内容。这就是陈确思想的特质,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2.
陈献章(1428—1500),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他的学说既出于象山,又异于象山。象山的“心”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本心;他的“理”是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纲常;他的人生境界是与自身四端本心相统一而合于宇宙之诚,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的道德境界。白沙则把象山所倡导的这种“儒家真精神”为己观念,发展为为己之学。其“心”是“无所著”的“虚明静一”之心;其“理”是无限至  相似文献   

3.
阳征 《船山学刊》2003,(4):55-57
陈确1604—1677)字乾初,是明代“最后一位理学大家”刘宗周的弟子,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易主鼎革的大变动时期,通过批判明末王学偏执于形上思辨的玄虚之弊,自觉地倡导弃“虚”蹈“实”的新学理,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之重要组成部分。陈确虽然学出王门,但自称“素不喜理学”而对程朱陆王批评甚厉,所著《大学辨》、《瞽言》、《葬书》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震撼一时。其中《大学辨》以辨伪为特色,考证《大学》并非孔子、曾子之书,驳斥其“知止”之说,不仅是对宋明理学诸派立论相争之根基的彻底瓦解,也可看作是对宋明以来有关《…  相似文献   

4.
赵良栋,字擎宇,又一字西华,宁夏人。他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终年七十七岁。赵良栋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四起、边地警报频传的动乱时代。他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戎马生涯之时,正是清朝入主中原完成并巩固统一大业之际。赵良栋置身清初统一全国的斗争,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对统一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尤其是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更是功勋卓著,为巩固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对赵良栋的一生,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是近代中国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为纲纪,以人的本心即人的本真存在为本体,把重建中国的形而上学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任务,以摆脱在西方文化强大冲击下中国文化的困境。他的哲学是一种新的“明体适用”之学。一方面追寻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另一方面讲求科学日用。熊十力哲学以深邃的内涵和严密的论证以及他在哲学上的创新,为海内外学人所重视,在当代有着巨大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先生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省黄冈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建立了“新唯识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体用不二”论是“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述,“本书根本问题,不外体用。”(《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他所说的体,是指宇宙本体;所说的用,是指本体的功用或表现。“体用不二”论的基本观点是:本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是本心的功用或表现。他是怎样论证“体用不二”的呢?我认为,大体经过扫相、显体、释用三个步骤。这种看法不一定妥当,愿意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蒙文通先生对陈确的思想甚为推重,以为“明清之交,必以此公为巨擘。盖当程朱与陆王皆有弊,惟斯人能烛其微隐而矫之。”(蒙文通《致郦衡叔书》,《中国哲学》第五辑第370页)而陈确思想的核心,正是他的心性学说。陈确的心性学说,注重后天的习行事为和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并进和实行实功以为特色。而这正是起源于否定宋明理学虚构的先天独存的人性本体,并以不惟名而是,求实理实益的价值取向为思维构架的。这也正是陈确的心性学说的实质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杨慈湖诠释《诗经》颇有特色.他从自我“本心”出发,对《诗经》有一个“前理解”,即认定《诗经》三百首皆为“本心”之所发,均符合“思无邪”之旨.基于此“前理解”,他极力否定《毛诗序》对《诗经》的解读,并根据他之“本心”来决定对《诗经》古注的取舍.杨慈湖在以“本心”来诠释《诗经》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主要是从本体论及工夫论两方面论述的。其本体论主张“君子以理制事”、“圣人作《易》”、“数即理”、“极亦此理” ,以理释易 ,以心释理 ,此心即是“圣人之心” ,把《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这是陆易的主体。其工夫论 ,与“本心”相应 ,是“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二者是中国易学哲学化的重要环节 ,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儒家一贯立场 ,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 孔尚任(1648——1718)生活的清代初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其错综复杂和尖锐激烈。这种时代特点不能不反映在他的思想和作品里。他的思想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攘夷的正统观念与颂清的感恩思想的矛盾统一于尊孔思想孔尚任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他并没有赶上那改朝换代的兴亡变乱。然而,明末清初动乱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那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却对他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朝初年,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激烈,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一直继续了七、八十年之久。其间,既有李白成余部李来亨、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所率农民军的持久斗争,也有誓师抗清、兵败自杀的几社领袖陈子龙,坚守三月、殆被杀尽却“无一人顺从”(?)的江阴民众的斗争,还有明末文臣武将如瞿式耜、何腾蛟坚守桂林的斗争。孔尚任的家乡,鲁东农民于七领导的反清斗争坚持了十七、八年之久。曹州一带榆园军也英勇奋斗了七、八个春秋。自顺治至康熙初  相似文献   

11.
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字身之,号梅磵”,浙江宁海人。生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他生当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时期,是在宋金、宋元长期战争的环境里长大的。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考取进士,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以及爱国学者谢枋得等同榜。在做地方官期间,由于刚直不阿,冒得罪了庆元(今宁波)刺史而被免官。后来参加抗元斗争,从军芜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民心,与邓小平同志生前的反腐倡廉思想是一致的。邓小平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次次提出执政党要接受监督,要坚决清除腐败。他抨击腐败,并不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上,而是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揭露产生腐败的历史根源,提出了强有力的整改措施。邓小平同志对腐败问题作深入思考是从一个“权”字入手,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历史的根源上。他指出:“权力过分…  相似文献   

13.
潘立勇 《文史哲》2005,(1):79-84
在阳明心学 ,境界即本心良知在现实人生中的呈现。良知在不同的境域、不同的层次中呈现为不同的境界 ,即诚境、仁境、乐境 ,诚为意义世界的实诚存在 ,体现为真的境界 ;仁为道德世界的是非明觉 ,体现为善的境界 ;乐为审美世界的超越自得 ,体现为美的境界。三者亦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超越之境”。诚境为基础 ,仁境为核心 ,乐境是理想 ,意义境界、道德境界的最高体验是无人而不自得的乐境 ,其向审美境界的转化就在于本心良知的超越自得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1975,(2)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在福建又有“朱考亭”、“朱紫阳”的别号。这个鼓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孑乙孟信徒,是南宋反动理学的集大成者。这个可恶的大儒,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南宋。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湖南洞庭爆发了钟相、杨么的农民起义,福建尤溪附近也爆发了范汝为的起义。起义农民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革命纲领,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孟的“天命论”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向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南宋小朝廷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政治危机,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15.
《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李登弟同志的《关于田见秀之“死”》一文(以下简称“李文”),认为田见秀不是1645年死于潼关或湖北通山,这是正确的。但他不认为田见秀降清,并把田见秀和清初陕北人民的抗清斗争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则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6.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派生客观世界的本体是“吾心”,“吾心”就是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李之鉴《论陆九渊的宇宙观及其时代作用》载《论宋明理学》一书)这里,“吾心”被看成是主观意识,并且被提升为派生客观世界的主体。我认为,上述解释不符合陆九渊的原意。首先,陆九渊所说的“吾心”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本心”即普遍的道德本体。他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第444页)心的内容是本体化了的封建伦理道德,“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贵刊年今第二期《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一文,立论精审,自有一种生新之致,阅后启迪良多。但在比较两人的理欲观时,作者却把陈确的“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陈确集》下册第461页)当作了黄宗羲的观点。陈确这一观点正是黄宗羲所批驳的,作者不辨于此,说了这么一段活:“黄宗羲没有简单地否定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张,而是把宋儒作为对立面的‘天理’、‘人欲’作为对立统一体有机地加以融合调整,主张‘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与陈乾初论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指导制定不同民族政策的基本思想观念主要有二:一曰夷夏之防、华夷之辨;二曰四海一家、华夷同体。由这两种不同观念指导制定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明初的朱元璋虽以“种族革命”相号召而起兵,但他执行华夷同体、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赢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而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领袖洪秀全以夏尊夷卑、华夷之辨观念为指导,制定了狭隘的名为种族革命而实为种族复仇的民族政策,将打击清王朝与排斥、仇杀满人相混淆,把反封建与反满人相等同,在实践中导致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至多次发生屠杀旗兵满人事件。太平天国政权的最终失败,其原因固非止一端,但错误的民族政策应是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个,这恐怕是没有疑问的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思想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一八四二——一九二三年),字正翔,号陶斋,又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县人。他是一位富有社会实践尤其是经营近代工商业实践的民族资本家,也是在中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郑观应是站在新文化方面与旧文化作斗争的人们中,有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较早的代表。他的思想有不少精髓的地方,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试论焦琏在抗清斗争中的作用尹秀芝,王朝晔焦琏(?—1651),字瑞庭,一字国器。陕西人①。在南明的抗清斗争中,焦琏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是永历朝中屈指可数的一位骁勇战将。永历朝能够坚持抗清10余年,从而促进了社会在这场抗清民族斗争中发展,这与焦琏等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