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代运军的编制、任务及其签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运军是漕运的主要承担者,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实行编队运行原则,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军主要担负漕运任务,此外还有各项经常性或临时性的附带任务,这无疑是维护明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它本身又是异常繁剧和痛苦的差役。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它具有严密而强制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漕政的黑暗、吏治的腐败以及漕运制度的废弛破坏。  相似文献   

2.
清代运军来自有漕卫所,身属军籍,管驾漕船;不出运时,则耕种屯田,交粮纳赋。运军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属于清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是清朝漕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略论明清时期的卫所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漕运体制进行改革,以东南有漕省份卫所取代粮户运送漕粮,卫所成为漕运职业运输机构,漕运是其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新的漕运体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时期的漕运卫所对于保障漕运顺利进行,促进南北商品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卫所运送漕粮亦是对中国传统漕运方法的成功改革,提高了漕运效益。  相似文献   

4.
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及其影响杨杭军清代沿袭前朝漕运制度,通过漕运将江南八省漕粮北运京师,以保证京师及北边军政方面的粮食供应。但“法久弊生”,特别是乾隆之后,为“天下之大政”的漕运制度,已尽“为官吏之利薮,贪吏之诛求良民,奸民之挟制贪吏,……说者皆...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漕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运输规模还是运输范围,都远过于前代。其中东南地区的漕运,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增长,成为北宋王朝立国的重要基石和生命线。为了确保东南漕运的畅通,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制度和措施。其中,以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最为关键。其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的盛衰。  相似文献   

6.
有明一代,江南漕粮输往北方,其运输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洪武时期海运,永乐前期海陆兼运,永乐中期以后,运法又有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明代漕运方式不断更替的原因何在,诸种运法产生的过程及其实行的后果,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舛误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明清漕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漕运是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庞大需要,而将田赋加以转输的一种方式。许慎《说文解字》:“漕,水转谷也。”司马贞《史记索隐》:“车运曰转,水运曰漕。”一般说来,漕运始于秦汉,而终于清朝,贯串于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秦时,“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代初年,“转漕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这可以说是漕运的开始时期。漕运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简言之,  相似文献   

8.
略论元朝的西路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远离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需要源源不断地调运所谓“南粮”(指来自江南地区的漕粮)和“北粮”(指来自中原地区的漕粮)入京。然而,在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大都所需要的漕粮并非只有“南粮”和“北粮”,西北的宁夏地区和东北的辽阳行省也都曾是重要的漕粮供给地。这在元初以及元末尤显突出。元朝的宁夏漕运,也就是西路漕运,需要利用黄河水道,因而在黄河水利开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这一西路漕运开辟的时间、路线、运输能力及其作用诸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大计,莫过于漕”①。清嘉庆道光年间,伴随着吏治的腐败,漕务弊端丛生,南漕北运屡屡受阻,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江苏巡抚陶澍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行海运,除漕弊,使漕务得到明显改善。陶澍漕务改革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前,史学界对此研究不够,陶澎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嘉道时期的漕务危机清嘉道之时,漕弊丛生,大端如下:1.漕政衙门冗员充斥。有清一代,人们视漕运为利薮,漕政衙门人员日多,到嘉道…  相似文献   

10.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11.
孙彦 《船山学刊》2013,(4):148-151
明代唐宋派领袖唐顺之不仅以古文创作享誉文坛,亦是明代最为著名的时文大家之一。作为明代“以古文为时文”的开创者,其时文创作善于借鉴古文散体单行的文体形式以及错综变幻的篇章结撰之法,对明代时文的八股既有体式发起了巨大冲击,开创了明代时文写作的新局面,为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屯田制度。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之,此后历代延续,到明代有军屯(卫所屯田)、民屯、商屯之分,管理亦趋严密,屯田制度更渐完备。屯田制作为一种国有土地或国家干予权很大的土地制度,在清代,因地主经济充分发展,其在内地已无大规模存在之可能,统治者亦不能不将其加以变通。“以故屯地升为官庄,屯军改为运军,而无运卫所悉行裁革,内地屯田迴非旧制。”但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屯田却以  相似文献   

13.
论明代公文运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代公文运作制度颜广文明代是我国文官制度的成熟时期。明朝人认为:“在官言官,在朝言朝,必假文移而悉达。”①可见,明代统治者已认识到公文运作的顺畅,对于国家政权行政职能的发挥有着一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十分注意公文运作制度的建设,这对清代及近代的公文制度...  相似文献   

14.
详实深刻治史致用——评《“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尹铭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上,明代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它既有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绝后的壮举,又有倭寇频频为患沿海地区的不堪回首的一页;既有明朝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官方贸易的繁荣,又有中...  相似文献   

15.
路璐  王何芮 《江苏社会科学》2023,(1):232-240+244
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依河而设的漕运仓储、顺河而走的“天庾正供”、因河而驻的漕运机构和沿河而兴的商业城镇,运河中轴同时成为维系国脉的漕运中轴,又因其所承载的交融南北的文化交流作用成为多元一体、联结沟通的文化中轴。江苏“美丽中轴”的提出正是大运河江苏段从历史走向历史意识、从地理空间走向“凝聚性结构”、从文化符号走向国家认同的尝试,以此实现大运河江苏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完美跨越,完成大运河面向当下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6.
明代漕粮是专门供给京师贵族、官僚及京边卫军的消费,为了将东南海粮无偿地调拨到京师地区,明政府在赋役形式下制定了漕粮运费的编派原则和办法,并根据漕运的实际需要对漕粮运费实行部分的折征。但出于明中叶后各级官府对漕粮运费的不断加征及其对粮户的搜刮掠夺,遂致漕粮运费的负担极为苛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漕政的黑暗腐败及漕粮的掠夺性质。  相似文献   

17.
清代漕运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王朝建立后,沿袭明代成法,规定每年从鲁、江、浙、赣、洲、鄂、皖和豫八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经京杭大运河输往北京,以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靡费的需要。漕运的推行,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向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谓“漕粮为天庚正供,俸米旗饷计口待食,为一代之大政。”山东是八省漕粮必经之地。大运河从鲁南兖州府峄县台庄由苏北进入山东境内,转向西北过微山、昭阳、南旺、安山等湖,进入鲁西平原,最后由德州桑园镇出境进入直隶,纵贯山东,全长一千余里,途经四府两直隶州。清代漕运鼎盛时,每年有各省漕船六千余艘,循运河经这些地区北上。漕运的兴废,与山东运河沿线社会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南粮北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隋唐以来,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流通的大动脉,但到明代后期嘉靖、万历年间,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由于黄河水患与漕运弊政的影响,河运不断地发生危机,在统治阶级内部,多次引起河运还是海运的激烈争论。明清漕粮由河运向海运的转变,是漕运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进步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晚明尊情论者的文艺观夏咸淳明代后期,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社会新潮的涌起,加之朱明统治的腐朽,因此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天理”大大削弱了,人性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世风放佚,情窦大开。魏晋士大夫曾经标榜“情之所钟,正在我辈。”[1]晚明时期尤多钟情...  相似文献   

20.
申浩 《社会科学》2008,(4):161-167
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在运河区域具有较广泛影响力的漕运信仰.以往的研究在有关金龙四大王的最早记载、成神原因及最初形成区域等方面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并且未就这一信仰形成的过程进行解读.本文认为,金龙四大王最初是在江南地区形成的,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以后,江南地区漕运负担加剧,从而在信仰层面形成了以护佑水运、漕运为主的神灵崇拜,并沿运河传播开来.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形成过程典型地体现了官民互动的结果,官民双方力量的对比或态度的趋向会影响到对民间信仰的价值评判--是淫祀还是正祀.在官民互动的过程中,金龙四大王因在信仰的取向上更加契合国家正统理念,因而官方致祭的色彩越来越浓,最终被列入国家祀典,淡化了原有的民间性、地域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