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是政治、生产需求、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 ,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 ;与此同时 ,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 ,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前后,为了发展中国的近代农业,一些深受西学影响的晚清知识分子,纷纷提出向西方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主张.这些主张为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创造了思想条件.在这些主张的影响下,不断引进西方近代农学知识与机械农具,并建立农事试验场.罗振玉创办的《农学报》以及《农学丛书》《普通百科全书》对近代农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方近...  相似文献   

3.
张謇与清末农业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农业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它揭开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序幕。张謇不仅奠定了清末农业改革的思想基础,提出了农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提倡垦荒,倡立农会,倡兴农学,倡辨土性,改革机构等;而且身体力行参与了多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如创办新式农垦企业,创建各级农会,兴办农业学堂,推广农业科技等,对清末农业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北直农话报》的科技传播创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期刊传播学原理,对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创刊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北直农话报》半月刊的农学传播创举作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刊是历经三朝,相沿至今的中国农学期刊中连续办刊时间最长的惟一百年老刊。其农学传播创举:一是创造了面向乡绅、野老田夫,将课堂与田间相结合,将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的正确办刊策略;二是选择了以继承中国传统农学为己任,基于雄厚日籍师资条件,经由日本输入西方近现代农学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融入中国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三是建立了有效的发行传播网络,达到“月销两千二百余份”的好成绩,成为清末科技期刊最为成功的发行传播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农业科技作为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结合体,得到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积极推动,在改良传统农业的进程中,随着农业教育发展、农学家群体出现、农业学术社团诞生、农业学术刊物出版、独立的农学研究机构建立等体制化要素的具备,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初步确立,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6.
1946年11月,湖北省立农学院发行的《农业学报》创刊号,收录九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弊端——知行分离;阐明近代中国农业教育的目标——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湖北省的土壤改进)及学科前沿成果(主要是美国农学界研究成果)的介绍;农民问题(“农民”概念分析及农业劳动力问题阐述)。学报内容体现了湖北省立农学院的教师们对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基本宗旨与规划,并可从中窥见近代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以及农业与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从《农业学报》到今天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在发展变迁,而学报的宗旨始终是致力于中国农业科学、农业教育、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地力常新、多种经营、生态平衡等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探讨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历史传承及其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才"思想与"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极具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三才"理论所体现的有机统一的自然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遵循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符合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在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及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应继承和发扬传统农学思想中的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促进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罗振玉农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索其作为近代农学的实践者与开拓者为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采用原始文献分析与考证法,考究罗振玉系统的农学思想演进轨迹。罗振玉在研究、传播、实践西方近代农学的艰难探索与身体力行过程中,逐渐获得深刻的感悟,撰述30余篇农学论著均发表于《农学报》"文篇"栏目,涉及研究农学的心得与振兴农业的规划,最终形成了其全面成熟的农学思想。罗振玉农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充分见证了罗振玉开创了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试验农学交汇的崭新局面,在践行与大力传播推广西方农学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奠定了其作为近代农学家的历史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新报》是维新派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报纸。它介绍了最新的科技动态,传播了农学、医学知识,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包容性。它为近代科学技术输入中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旉农书>和<齐民要术>一样,以"三才"理论为其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但它揭出了"盗天地之时利"的旗帜,在对天时以及天时与地利关系的把握、对"土宜论"和"土脉论"的认识,对农业生产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这些思想和理论是江南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斗争热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基础;其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战争条件下的军粮民食供给,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政策改变了农村阶级力量对比,颠覆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激进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当年决策层有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观努力,然而其实践结果却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相脱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产品成本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粮油等大宗农产品成本和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 ,对于拥有 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入世后非常不利。为了全面认识影响我国农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 ,从而为降低农产品成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论文从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经营形式、产后流通、政府支持等方面对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4.
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农民作为风险规避者,一方面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又对农业保险持谨慎态度。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这种现状,农业保险市场要有效运转,必须通过政府和保险公司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自西部大开发之后,党中央又做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无疑遇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新形势要求的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以振兴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机遇与挑战两个方面分析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提出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增强村级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数量。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部农业开发中农业科技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民吸纳新科技的能力低 ;推广、科研、教育割裂现象明显 ,研究和应用推广脱节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经费投资力度小。当前西部农业开发科技推广的思路是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加强农业推广的宏观管理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发挥农科教优势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 ;鼓励发展形式多样化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促进科教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江苏仓储废弛,谷贱伤农,农民苦于高利贷的盘剥,农业危机日趋严重。为了救济农村,江苏省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仓库建设,抗战前基本完成了全省的农业仓库网络建设。农业仓库办理农产储押、加工、运销等业务。江苏省农业仓库建设既有利于备荒自救,平抑粮价,具有传统的仓储意义,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救济农村金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在制度设计、经营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农业仓库的成效,出现了"农民不相信农业仓库,中小农民受益较少,利益被地主豪绅窃取"的现象,与"政府调剂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复兴农村"的目的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9.
1912-1937年,中国历届政府为了解决近代以来农业衰退,经济增长缓慢的严峻形势,分别从立法和农政、农业统计调查、乡村治理模式、农村税收、农业金融等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体制改革,试图建立一个能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现代制度,但由于具体的历史原因,其成效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苏联农业技术通过官方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学生、进出口贸易,以及两国侨民移居、兴办企业、边民往来等途经向中国转移,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经验和农业机械、良种等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比较适合中国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应用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增产增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消费结构改善,促进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进而推进了区域农业近代化。同时,在一些方面为新中国初期引进与推广应用苏联农业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引进农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形成杂种群在新中国先后育成一批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