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巩曰国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87-89
文章从标点、文字和出处三方面辨析了《训诂学初稿》(修订版)在引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该书在训诂学教学与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兆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这门学问原为我国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秦汉之际出现的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词典《尔雅》,就是这门学问开始建立的标志。长期以来,这门古老的学问内容比较庞杂,方法比较陈旧,术语比较晦涩,因而被人视为神秘莫测。说它年轻,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黄氏界说一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6.
柳宗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王照园(1763——1851)字瑞玉,号婉佺,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河北村人,清著名学者郝懿行的妻,她自己也堪称训诂学家.王照园六岁丧父,承母教,十岁读《孝经》、《内则》,十二岁读毛诗,“略通大义,常至夜分”.十五岁学读经史,二十岁开始作《葩经小记》.二十五岁与郝懿行结婚.夫表感情甚笃,志同道合,共同切磋学问,婚后不久完成了八卷《列女传补注》 相似文献
7.
8.
顾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训诂学在人们看来好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训诂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生所讲的自然是学生所不理解的,于是就必须有解释、有阐述,教学授受,训诂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由于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因而,在各门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学和传授中,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古文教学之间有着更为显明亲近的关系。了解训诂学知 相似文献
9.
张青松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7-59
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广义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个部门。训诂学的观念经历了从古代、现代到当代三个发展阶段。训诂学不是字义学或词义学, 也不是语义学, 从本质上说, 训诂学就是注释学, 当代训诂学应该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跟现代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当前的训诂学应该破除门户之见, 正确认识其学科性质, 致力于训诂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蒋冀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 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者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甚勤,创获甚多.大多数的语言疑义,多已解决,欲进而超越前贤,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 相似文献
11.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1):17-25
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分层集合论可以用来解释弗雷格的"同一"悖论。"事物"、"属性"和外延、内涵是元语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所承载的内容,各类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属于对象语言;外延、内涵分别来自"事物"、"属性",从外延、内涵回溯可求得"事物"、"属性"。二维训诂模型由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所组成,是传统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的延续和拓展。外延词训诂和内涵词训诂等七种方法构成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的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蔡正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于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十岁则诵古文(指籀文、金文及战国文字)”,青年时代又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过公羊派《春秋》,向另一位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稍后,游历天下,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因此他既博通经史,又熟谙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乃至百国方言,为他写作《史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他能正确解释经史提供了条件,使他能够在对史学、文学、天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对训诂之学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伟大著作《史记》虽然不是训诂学专著,但是以正文形式出现、散见于该书 相似文献
13.
14.
李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320-322
训诂学的性质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尽管在数千年历史中训诂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其产生、目的、主体、对象和地位等方面可以确定,其基本性质应当还是对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国的训诂学与西方的释经学在产生的背景、目的、直接原因和基本方法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因此训诂学的基本性质是中国古代释经学。 相似文献
15.
略论荀子的词义“说”、“辨”及其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本文对荀子的词义“说”、“辨”问题进行了探讨。荀子的词义“说”、“辨”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研究中国训诂学史的时候,必须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杨小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郭在贻提出研究俗语词为训诂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但对现在的俗语词没有提及.训诂学不应局限在俗语词方面,还应扩大到俗文化范围,从研究古书走向俗文化研究,对人们喜闻乐见的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其所以然及俗误.训诂学对周易预测算命、取名、方俗语研究、英语教学、新词揭源、地方文化研究及数字化电子文献的整理校勘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家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6):89-92
提高继续教育中训诂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 ,根据学员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 ,教会学生学习并运用训诂资料及训诂方法进行教学科研 ,激发学员们学习训诂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19.
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文章旁征博引,对种种传统训诂学定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着重阐述了黄侃训诂学的定义。从而认为黄侃的训诂学定义实现了观念的更新,摆脱了训诂作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的束缚,特别是既要继承传统训诂的实用性,又要强调应具系统性和理论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黄侃对训诂学的定义,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典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我们研究训诂学,无非想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衡量阅读古书的能力,主要看你理解不理解,又全看你有没有词分句析的过硬工夫。而词分句析这一过硬工夫,恰恰又是训诂实践的全面反映。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说,训诂学应当看作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中心。研究古代汉语的其他部分——音韵学、文字学,归根结底是要为训诂学服务,要为读懂古书创造条件。训诂学既成为研究古代汉语的中心,因此,对于它,我们不能不有更多的考虑。现在把初步考虑到的有关训诂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于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