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制度变迁与战后美国南部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部的崛起是美国在 2 0世纪所发生的最重大的社会变迁之一 ,为多方所关注。“唯华府论”、“唯市场论”和“南部地理优势论”等观点对其成因的解释 ,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历史地看 ,南部的崛起并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区域平衡发展计划或市场自律的产物 ,而是“大萧条”以来各种内外因素互动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外因是打破南部社会传统机制的关键力量 ,而内因则是推动南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外因的诱导和内因的主导的复杂而有机的结合所导致的制度变迁 ,是促使战后南部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 ,作为历史上美国的落后地区 ,南部的崛起可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的西进运动不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过程中 ,必须涉及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即西部大开发与东部继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现有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关系 ,既得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人力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开发的关系 ,以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才能圆满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 ,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本质上是根源于父权社会取代母系社会 ;具体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生殖观念变化、人口性别比变化、生物学因素等内因和男女有别的教育制度、森严的性别隔离制度、男淫女贞的不平等两性关系等外因共同作用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外因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因和外因这一对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同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按照传统的诠释,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是一种非决定因素。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外因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指出:外因可以起决定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不仅说明外因不能离开内因发挥作用,而且也揭示外因可以起决定作用的机理;承认外因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贬低或否定内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论述了对外因的作用进行理论探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6.
孔雀向西飞     
西部地区不可能均衡开发,而只能采取非均衡的布局,走由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逐步过渡到所有区域大致均衡的道路;西部开发不能采取平行向西推进的所谓“梯度战略”,而应该在北部、中部、南部分别确定三条线路,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进攻方向,按此线路向西打入三支“楔子”,此谓“三楔战略”;西部大开发要全力打破既有的恶性循环,增强西部地区对于市场资源和各种要素的吸引力,逐步改变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西部地区已经吃过一哄而起、乱采乱伐各种资源、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苦头。如果今天又借大开发之名一哄而起,很可…  相似文献   

7.
宗教思想贯穿约翰·厄普代克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但他本人和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分析厄普代克各阶段的作品,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样的层次:巴特的唯信论——信仰和自我存在的关系——传统宗教的衰落,怀疑上帝的自我中心论——宗教世俗化——精神荒原中的美国人对信仰的探索与反思,逐步走上精神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8.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1949年以前)难作此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兴起的,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是在封建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多是出于政治目的。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和商品经济相联系,而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则属小农经济的范畴,因此,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结局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特区以及广州、温州等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看,决定经济发展的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制度、观念、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而是市场,是市场中的有效需求。经济发展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这样的路径:市场——资金投入——生产——销售(市场)——资金回收(并再投入)——再生产,并由此循环往复。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市场,并积极开拓市场、融入市场。从温州模式与广东模式的比较看,温州发展模式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发展道路的选择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挥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窗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根本方面。西安作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在西北、西部乃至全国的独特的比较优势,使其可以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之一,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作用。本文探讨了这种“窗口”的特征和作用,认为西安成为“窗口”是有坚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面对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安要发挥“窗口”作用,必须在改革开放中有所突破,以这种突破性制度创新为西安的跨越或大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并且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改革开放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基于竞争而形成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度与生物体生命一样存在着“启动-兴起-高峰-衰败-更替”的新陈代谢周期。“历史的终结”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从大历史视角重新反思美国的政治衰败,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成功政治取决于政府、法律和民主三者之间的均衡。制度生命周期视阈下美国政治衰败主要体现为四重维度:失衡的美国民主、基于理性选择的非理性政治、行政失灵与否决政治、基于两元合法性的美国宪政冲突。在制度生命力的竞争中,中国基于深厚而独特的东方文明,正建构一种不以西方文明为模板而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制度是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变量。西部地区存在制度供给“稀缺性”现象,其原因在于西部内敛的、超稳定结构的文化有环境特征,以及政府的制度供给力度不足。解决制度“稀缺性、问题有赖于政府力量的加强和西部地区学习能力的提高。制度变迁离不开社会发展质量的作用。当前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方式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捕,但最终必须逐步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来确立西部制度供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我们认为,这种“外因决定论”是值得商榷的。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我们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棱镜,深化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我们认为,只有以现代系统科学为审视点,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作一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是造成东西部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来自于区域内乡镇企业的崛起。今天,西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共同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东西部乡镇企业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要想提升乡镇企业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率,首先必须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乡镇的发展作出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两会”热门话题之一是西部开发,媒体此间爆炒的热点之一也是西部开发。说起西部开发,我们自然会想到美国西部片中所描绘的拓荒景象:洪荒一片的土地,广布的沙漠高原,拓荒过程中的浪漫、艰辛,以及为追逐个人利益而进行的不间断的连续耕耘…… 没有强大的西部,就不可能有一个强大的美国,同样,没有强大的西部,也不可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强大的中国。中国,应如何上演好自己的“西部大片”? 面对沸沸扬扬的西部大开发,我们应先思考些什么? 西部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开放的过程.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接轨的过程.从而达到贸易流通…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西部开发先后勤经历三次,历时100多年,基本上实现了西部与北部和南部的平衡发展。采矿业先行是美国西部开发最初的基本动力,交通业的迅速发展是西部开发的催化剂;特色农业的发展是西部开发的基础;兴修水利和保护土壤保障了西部开发的持续进行,电子、航天等新兴工业的发展是西部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的区域优势是其持续开发的潜在优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西部开发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许多有益  相似文献   

17.
西部文化由于固有的历史缺陷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建构“以人为本”的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媒体话语中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可概括为:转型、发展、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贯穿始终。近年来"大国责任论""大国领导论""替代论"种种新论调亦纷纷出现。总的来看,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多是负面的,具有较强的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和批评性。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无疑是中美主导经济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致使美国感到"威胁"和主导理念的不同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要"和平崛起",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让世界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国家整个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恩施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制定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恩施州应该坚持“举西部旗、打民族牌、唱特色戏、建生态州”四位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这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恩施州的宏观实际所作出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 ,由于内因 (制度安排 )与外因 (环境变迁 )的交相作用 ,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私有化”趋势。在“私有化”趋势下 ,总统外交权力相对削弱 ,国会外交影响显著扩大。面对国会在外交上的“复兴”攻势 ,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当局不得不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然而 ,由于自身职能的特点和局限性 ,冷战后国会在外交上的能动性既不意味着国会在外交上的优势地位 ,也未根本改变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局面。尽管如此 ,在外交决策过程的“私有化”趋势作用下 ,国会的积极介入还是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