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1958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相似文献   

2.
2004年9月在山东济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杭运河文化艺术节上,徐州市与京杭运河沿线17座城市达成了联手申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的共识,为此,徐州市开始盘点运河“家底”,对大运河沿岸古迹和沿线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勘探,以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数据库。明代徐州段运河的胜迹,史书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当数徐州洪、吕梁洪,  相似文献   

3.
日前,随着历时8年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参与申遗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淮北市,很自然就成为安徽省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那么,在大运河的“后申遗时代”,在保护好大运河遗产的前提下,怎样打运河牌、做“世遗”文章,开发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尤其是加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扬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也是鉴真和尚的故乡。他于垂拱四年(688),出生于扬州附郭而治的江阳县,即邗沟故道以东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城扬州在内。这座古老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已成为淮南运河的入口处,我国南北水陆交通和运输的枢纽,对外贸易的港口,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以“富庶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正是对整个唐代扬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生动概括。鉴真大和尚就生长在这样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五律·喜闻捷报·序》:“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军野战军收复蟠龙作。”其中“步运河上”一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未释,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龙传俊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句解》,对此语的解释是:“即中秋节在运河上散步,……步,步行,散步。运河上,运河边。步运河上,即步犤于犦运河上。”此释不妥。因为1947年的中秋节,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到运河边去过。运河,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运河,特指地处华北的京杭大运河:广义的运河,指人工开挖的其他借以通航的河道。1947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是在陕…  相似文献   

6.
一“乡土文学只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区域”。①刘绍棠同志的乡土文学作品,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三中全会以后,刘绍棠同志第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作品,是以《蒲柳人家》为代表的六部中篇小说。随后,他又发表了自称是“小乡土三部曲”,即《瓜棚柳巷》、《花街》和《草莽》三部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里,他以热恋家乡的情感,浓郁芬芳的乡土语言,讴歌家乡运河两岸色彩明丽的风土人情,抒写京东运河滩头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7.
2014年6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深厚,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价值巨大.洪泽湖大堤不同时期的堤坝维修技术是研究中国水坝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可促进更多人了解它,增强保护意识和力度,利于千年古堰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徽商与大运河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型良性互动关系.徽商称雄商界300年离不开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的丰厚滋养,徽商既促进了运河城镇城市化进程,又促进了运河城市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还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开放.可见,徽商对运河城市发展的作用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影像是信息时代文化传播、表现和建构的重要媒介与形式,作为配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创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全面展示、形象构建与视觉传播。文章主要研究该片对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影像构建与叙事策略,寻求大运河主题影像创作与运河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隋是个短促的朝代,运河开通后不久便告灭亡。于是大运河对继隋而起的唐王朝起了重大作用,成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运河一旦出了问题,唐王朝也就危在旦夕。因此,大运河的畅通滞塞直接关系到唐王朝的兴盛衰败。唐代运河的变迁是反映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力图从唐代对漕运的改革入手,来阐述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路漫漫》是宁夏回族诗人高深的一本新诗集。正像书名一样,它是诗人近三十年来生活道路的忠实写照。诗集由“曲折的道路”、“南方的怀念”、“星斗吟”等三部分组成,共录诗六十九首,其中1957年以前的十首,1958至1964年的五首,1976年的四首,1977至1981年初的五十首。高深家境贫寒,十一岁便随父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在人民军队中,他不但经受了火与血的锻炼,而且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建国后,高深转业到工厂,不久他便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开始了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王磊同志是我区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区内外有着良好的影响。王磊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在这部即将问世的《行吟集》中,诗人又献给读者一些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其一,是深沉的历史感。一个成熟的诗人要有新的突破是不容易的。但当我们读了这本诗集后,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王磊的诗中增添了新的因素,即“历史”的因素。开篇《运河》写道:“运河死了/历史还活着。”《骊山兵谏亭》写道:“你捉住历史/历史捉住你/双十二协定/历史不会忘记……你尊重历史/历史尊重你。”《登泰山》  相似文献   

15.
韩旭 《北京纪事》2017,(10):8-13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市领导在通州调研时要求,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上,以突出文明传播、文化发展、生态景观、产业发展四大功能,通过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保护利用,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后申遗时期大运河郑州段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点是巩固申遗,重要措施包括遗产研究和监测、环境整治、运河遗产博物馆建设等,且已经取得了进展。但目前该工作仍存在运河遗产学术研究不够深入;重视景观环境建设、忽视文化产业建设;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当前和局部、忽视长远和整体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健全高效统一的体制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借鉴文化线路的遗产保护理念等推进大运河的保护工作,进而促进大运河郑州段在城市发展中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意义”的交还─—读解龙彼德《铜奔马》刘伯高(武汉工学院)《铜奔马》是中年诗人龙彼德近10年来的一部诗歌选集。在这本集子里,与其说诗人把自己追求“诗意”的心灵奉献给了读者,不如说他力图把高于现象的存在意义还给人间。这种“交还”在《铜奔马》里虽然是艰难...  相似文献   

18.
隋唐大运河是在自然湖泊河流、原人工河渠的基础上,经改造修建,加上新挖河道,串通连接而成。关于运河上第一段人工河道,一般都认为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所建的邗沟(也称邗江)。但根据《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苏州护城河应是运河的首段,吴古通江水道亦早于邗江的开凿,所以运河的第一段应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19.
隋唐大运河是在自然湖泊河流、原人工河渠的基础上,经改造修建,加上新挖河道,串通连接而成。关于运河上第一段人工河道,一般都认为是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所建的邗沟(也称邗江)。但根据《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苏州护城河应是运河的首段,吴古通江水道亦早于邗江的开凿,所以运河的第一段应在今苏州。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