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春常 《理论界》2014,(4):47-50
文化是社会文明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屈从于权力,被整合进政治结构,失去了独立性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文化从政治结构中摆脱出来,开始具有独立性;文化自觉是中国知识阶层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它实质上回答了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如何与其他文化相处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且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探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是为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根源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3.
在全党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由王兴国同志撰写的《实事求是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1997年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成果。它的出版,对于人们认识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赋予以民族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近二十年来,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广泛和系统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比较注重对其现代内涵的分,较少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纵向剖析。而…  相似文献   

4.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5.
目前通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对实事求是哲学一是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二是对其理论内容作了本体论的错误理解。实事求是哲学是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整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的创造,是与人类哲学思维同步而具有当代文化先进性的哲学思想。"实事"是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践中的"实际",不是脱离人的自在本体。"是"即在实践中有功效的办法和主意,不是脱离人的规律和真理。对实事求是哲学作充分的研究是构建现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允熠 《学术界》2004,(5):7-15
把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在精神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文化深层机制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思维特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必须秉赋现代性.通过毛泽东的创造性阐发,马克思主义不仅真正秉赋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且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观性、朴素性和模糊性,使中国真正拥有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有民族形式又具科学精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真理标准和"小康社会"等命题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应有新的飞跃,同时应突显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位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主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瞩目的热点话题。对此,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性和政治性。多元性指近代哲学熔古今中外、唯物唯心、科学宗教为一炉,并非单一成分的封闭体系;政治性指近代哲学与政治联系密切,是为现实斗争做辩护的。本人承认中国近代哲学的纷然庞杂和服务于政治的特性,但对据此把多元性和政治性界定为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不敢苟同。因为把多元性和政治性界定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失于肤浅分析和表层论述。这种提法充其量是旁敲侧击,不…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围绕传统政治观念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运用多学科方法,形成了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范式.抽象研究与评价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失.只有历史地解读文献,依托政治哲学的原始事实,分析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的逻辑内涵,梳理主要概念、范畴、命题与判断等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完整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研究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孙晓春重教化、正礼义是传统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儒家的教化哲学不仅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在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学术界对儒家的教化哲学大多持肯定意见,或以为儒家教化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哲学界的不少学者对哲学理论的评价,是以哲学理论对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为标准的,而不是以哲学理论本身的学理根据为标准。这样的情况说明中国哲学界的很多学者都犯了"诉诸后果"的错误。"诉诸后果"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种推理错误,就是以某命题为真或我们相信某一命题为真时可能导致的后果的好与坏来判决命题是否为真。过去把哲学等同于意识形态留下的习惯可能是这种谬误的根源之一,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理论环境也有可能是造成哲学学术还没步入正轨的因素,将"价值"混同于"意识形态"则是导致相关概念混乱的一个理念性根源。  相似文献   

11.
"王权主义"是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及其思想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鉴于这一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深刻批判性,本文认为应该从合理性与现代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传统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某些政治哲学认识和政策性论断方面.不过,思想的合理性并不等于现代性.从政治价值的视角来看,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价值结构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价值准则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并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哲学界围绕着有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唯物与唯心对立的超越”命题展开了争鸣,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超越论”与“反超越论”两种见解。这一争论对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唯物、唯心各派哲学的关系,无疑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争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君劢由康德哲学入手会通中西 ,一生都想实现西方唯心哲学与儒学的顺利对接。他把天赋人权之理作为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同时 ,依社会公道原则 ,他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公有私有、工人资本共存的协调发展政策。由于天赋人权及社会公道均可在儒学传统中找到其根基 ,因此 ,他对中国发展成现代化国家保持着乐观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它的产生除了受马列主义的影响外,还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毛泽东的政治策略、军事、哲学、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内聚力,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冰 《理论界》2005,(6):73-74
从先秦到近代哲学,中国哲学家们无论怎样的唯物或唯心,几乎都探讨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变易”问题;都触摸了“天人关系”的范畴,并从亲和自然的东方哲学思维中,找到“天人合一”的答案。这一切,都与先秦哲学的变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先秦诸子为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贵和尚中”的文化模式奠定了先哲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王霸义利之辩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政治准则以及品分政治的标准的讨论。传统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认识是由以辩析王霸的内在价值尺度,用“道义”的观点体认政治是古代思想家基本的思维定式。宋代程朱学派与功利主义思想家关于王霸义利的论争各有千秋,而程朱学派“在心不在迹”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富于积极意义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曹瑛  薛平平 《船山学刊》2007,(3):116-118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国宗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只要我们略加考察分析就不难发现,任何思想观念、命题都有一定的哲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作为命题观点还是作为学风都同样如此,它在我们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它不注重研究宇宙和逻辑方法,而是侧重于人生观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哲学自有的特点。正是中国哲学本身的特点,在形成中国特有文化的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现实人生,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积极入世。首先,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还是禅…  相似文献   

19.
作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实事求是"在经历了"唯物论"和"认识论"两种解读方式的过程中,以"经验"和"先验"的对峙,铺叙了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这个问题演绎的中国版本。而经验之"是"与先验之"是"的逻辑断裂,则导引了经验解释原则和先验解释原则在哲学教科书并存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一种顾盼于经验和先验之间的混乱哲学观。在特定的哲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在"中国化"的历史中被改写。"实事求是"命题的理论嬗变,不仅构架了历史中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旋律,而且以"问题"的方式,催逼人类理性必须在走出经验习性和先验企及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用时代的精神谱写出形而上学的现代音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问题在一切民族和文明中,都是早期哲学的思考对象,但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和讨论方式并不相同。如古希腊以城邦为基础的政治思想突出“正义”的观念,把正义作为追求的目标。在中国,西周至春秋时代,并没有出现以“正义”为中心的讨论,而是提出了一些特有的概念范畴,如天和民、天和礼、天和德的关系等。这些讨论虽然还未形成政治哲学的体系,但无疑已经是具有政治哲学意义的论述和命题;这些论述和命题构成了儒家古典政治哲学的背景和前提,和古希腊前期政治哲学形成了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