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杰出歌手,早在“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就喷涌着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憧憬社会主义社会的磅礴诗情。关于《女神》的创新价值,“开一代诗风”之说简洁而概括,不存在什么异议。但笔者认为,本诗集主题的“开一代诗风”,突出表现在率先歌唱社会主义。正像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所说:“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再阅《文神》50余首诗作,重返文本诞生的年代,同时体味最初及以后70余年人们对文本的种种评述。固然,《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匪徒颂》等诗篇,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诗集思想与艺术的价值。可是,《女神》作为一颗璀灿的慧星出现在中国诗坛,并一代诗风,卷一股异域的浪漫主义狂澜。决不仅仅是某一篇申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的,这主要表现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及工农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女神》以雄浑豪放为基调,这一点为评论界所公认。不过,以往的一些评论文章在具体剖析《女神》的诗风时大多着眼于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立论。比如有的论者指出:由于《女神》充满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饱和着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炽热而深厚的感情“发为雄声”,自然便形成了其风格的雄放。这种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却也有需要补充之处。众所周知,作品的风格,乃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因而一部作品风格的形成,既有其内容上的因素,相应的也有其形式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者,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女神》打上了庄楚文化的烙印。郭沫若少年时代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女神》中,对自然、女性、光明、太阳和月亮的崇拜与庄楚文化有着不可割弃的联系。《女神》是饱含着作者青春激情、鲜活浓郁的,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生命颂歌,庄楚文化是作为作品的深层次意蕴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后的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动”和“力”的表现,“五四”是除旧布新的时代,破坏旧世界的“动”,创造新世界的“力”,交织成狂飙突进的时代进行曲。郭沫若是当时诗歌领域里除旧布新的一名骁将,《女神》跳动着“五四”新潮的时代脉搏,破坏与创造的精神在诗篇中得到高扬。当时,郭沫若由于受惠特曼飞扬蹈励的诗风的影响,创作了像火山爆喷的《女神》。他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调子所动荡了。《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力”的颤动。闻一多热情地赞扬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领军人,郭沫若曾主张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脱离旧诗的约束,而诗集《女神》却在题材意象上大量地借鉴远古的神话资源.同时这一时期,郭沫若又创作了专篇论文《神话的世界》,从神话和诗歌创作的双重视角来考察古老的神话,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神话意识.以往对于《女神之再生》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其对于女娲神话精神的重塑,强调其所蕴涵的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而对于其中“颛顼与共工”的环节较为忽略.而结合郭沫若的神话意识和文学观念,我们可以在这饶有意味的改编环节中丰富对于《女神》诗歌意蕴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其代表作与成名作。《女神》甫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一代诗风,被广大青年所争相阅读。这部诗集之所以如此受读者欢迎,除了思想上反映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形式上主张"绝端自由"的诗体大解放而外,还由于《女神》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范畴——崇高、优美、丑等。不同审美范畴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换使得《女神》中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跳跃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女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反映了诗人强大的创造力和浪漫主义的个性。郭沫若高出同时代诗人的地方,是他在“绝端的自由”的诗形中贯注了真正的诗情,坚持了他情感一元论的诗学观点。他的狂放的诗风主要与惠特曼有关,他的泛神论具有时代的内容,《女神》不是那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品,它是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可以说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思想影响,诗人从《草叶集》中找到了艺术的喷火口。郭氏“惠特曼式”的个人咏叹与豪放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了许多年轻诗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新诗,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史书的目录和正文中可以看出,建国后《女神》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不重视介绍《女神》文本、政治话语强盛的时期和立足于文本、摆脱意识形态色彩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即对《女神》版本差异的忽视、对大量作品的忽视、对《女神》“五四”时代精神的过度强调.这些问题对《女神》的文学史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扭曲,威胁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因此必须予以指出并清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神》资料十分丰茂 ,又作了系统整理 ,具历史性、永久性 ,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评其理论创新贡献。“大者” ,从 10 0 0多女神 ,概括中国女神 16点特色 ;与希腊女神比较 ,梳理三大差异。“中者” ,如揭示中国洪水造人神话 6方面独特面貌。“小者” ,如论具体的神女娲“不彰其功 ,不扬其声” ,正体现了伟大母亲的美德 ,而不是像有些学者说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浸染。全书创见颇多 ,富有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五十八年前,泰东书局出版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这是一部光彩耀人的革命诗作。它象灿烂的星辰,照彻了当时的诗坛;它象迅猛的惊雷,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它高擎着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放声“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予言了新的中国的诞生。它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破除一切旧的格调,崭新、雄浑,不可羁縻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巨著。  相似文献   

15.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8.
“沈鲍”是沈约和鲍照的并称,最早出现在杜甫诗中。它的涵义有两点:同盛名于文坛,诗风都具有怨而俗的特征。“沈鲍”并称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晋宋易代之际“士庶杂选”引起的士族和庶族关系变化在文学上的反映。从文学上看,“沈鲍”诗风的价值,在于它是刘宋颜谢诗风向梁陈宫体诗风演进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古代文论巨著,它主要的目的是研究文学创作。周扬曾准确地指出这一点:“《文心雕龙》是个典型,古代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研究文学、美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典型,它是世界水平的,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美学著作”(《关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历来的“龙学”研究家们都只着眼于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去发掘《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 ,构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伦理学 ,为人们提供一种具有广泛现实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 ,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关于道德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评价标准。这是唐凯麟教授新著《伦理大思路》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所谓“道德形上学”的探寻和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宣示 ,他把对“现实的超越”或“理性的思辨”植根于中国当代现实的沃土 ,把对伦理学和道德的思考放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所赋予人的历史使命中去确定和追求。因而 ,作者把触角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