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因果关系即原因与结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经常而广泛的运用,乃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指南和获得客观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是直至今天,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定义仍然是形形色色、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因果关系概念的定义为人们所普遍认可和采用。为考统一的途径,我们先对已有定义进行适当的归类分析:第一,先从因果关系的定义方式上看,已有定义可大体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机制型定义,它从原因导致结果的方式与机制上界…  相似文献   

2.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是一个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法学界对此意见分歧,认识不一。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主张。 一种主张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具有两种形式,即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人们把它称为“两分法”。持“两分法”的同志,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诸如有同志认为:凡由本质的或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提前的因果关系与延后的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的两种具体样态,构成了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一种客观对应。提前的因果关系与延后的因果关系是立于“因果关系计划”中的结果出现的时间所作出的一种分类。在提前的因果关系中,预备行为合乎规律地产生了危害结果,故因果关系得以形成;在延后的因果关系中,实行行为通过受害对象自身相关因素或后续行为的“同质性”而引起了最终结果,故因果关系也得以形成。提前的因果关系与延后的因果关系都是已经“成就”的因果关系,故其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既遂。  相似文献   

4.
刑法的因果关系一直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不同学派有各自的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指导司法实践过程中易产生混乱,势必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双层次原因理论,构建我国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体系,将对司法实践现状产生实际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高懿德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问题,通常都是作为因果关系的时间性特征来看待的。笔者认为,时间不仅是因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还是因果关系形成(或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时间的延续,就不可能形成因果关系。本文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6.
论实验与理论的因果关系郝宁湘实验哲学是近些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这一新趋向已引起我国科学哲学界的兴趣,不仅翻译了许多有关的文章,而且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实验哲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本文的意图就在于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中的条件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案件处理都有其独特意义,但也有不足,所以客观归责理论得以产生。客观归责理论将实行行为概念形式化;试图弱化甚至消灭传统因果关系论的影响力,将因果关系降为纯粹自然的联系;放弃对行为和后果之间的相当性判断,因而也有不合理之处。如果对实行行为作实质评价;对因果关系不是仅仅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还从论理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对相当性是否存在作审慎判断,就基本上可以得出客观归责理论不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以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原动力,因应社会发展要求,代表社会生产发展方向的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级组成的开放的系统。先进生产力这一内在的基本规定性决定它的发展既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又必然是以价值为中介,通过价值形式实现各要素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合作、交换、功能实现、作用发挥的价值运动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实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具备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价值思维,需要建设价值转化工程。  相似文献   

9.
态度是个体对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 ,这种倾向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结构因素。作为态度载体的具体的人 ,并非仅指有生物意义的个体 ,而是指有社会意义的个体。难以想象 ,个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能够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 ,因此 ,态度实际上表现为社会态度。态度既是一种含义广泛的概念 ,也是一个用以预测和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中心概念。研究社会 ,研究社会行为 ,均离不开对社会态度的深入研究。态度产生及发展的依据是什么 ?其具体机制如何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也较为复杂的课题。对此 ,态度功能论、社会学习论、诱因冲突论、条件作用论以…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被害人的承诺行为、重大过错行为以及被害人的特殊体质等因素可导致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自始不成立。被害人在犯罪进行过程中,实施了明显超过社会大众合理预期的行为或不履行救济行为、履行救济行为不恰当,可使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中断。此外,被害人的事后承诺、追认等行为,可使已成立的因果关系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11.
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我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就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即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普遍联系的一部分。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同时,任何现象也必定引起别的现象。因果关系是普遍的,它存在于一切领域和一切现象。因果关系也是客观的,它不是产生于“主观意向”,  相似文献   

12.
将因果关系作责任成立与责任范围的区分,混淆了因果关系与责任认定的不同阶段性.应当还因果关系以客观事实属性,而将责任成立与否及范围大小等问题,交由过错、公平、违法性等社会主流观念来确定.试图以因果关系的名义,通过探寻因果关系适用的规则体系化来弥补责任认定上因自由裁量所带来的任意性,只会使因果关系理论人为地复杂化.自由裁量问题,是用法律规范调控社会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吴涛  方卫华 《学术界》2004,(4):212-217
侵权行为中因果关系理论是学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分析新型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入手 ,运用和借鉴古今中外已有的侵权行为中因果关系的学说理论 ,结合实践中的疑难案件 ,以平行的视角 ,探析了当必要条件理论不能解决因果关系时 ,当直接结果理论不能解决因果关系时 ,当有介入因素存在于案件中时 ,当案件中的损害结果由多种原因引起时等疑难问题中 ,因果关系理论在实践中解决疑难案件的新发展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在因果关系理论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在我国的流行完全是基于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现代刑法理论不断修正因果关系的构造,必然因果关系也因此受到诸多批判和排斥.在我国刑法概念业已定型的基础上,保留必然因果关系的判断公式,改良判断中对于条件的取舍标准,是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需要参考和尝试的.  相似文献   

15.
因果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果关系新论刘冠军高懿德因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其本质、同一性和系统性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因果关系的本质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迄今似仍没有达到本质性的把握。这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论转化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对我国刑法中转化犯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其他相关罪数形态的区别作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转化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故意犯罪(本罪)的同时,或者在本罪造成的不法状态持续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实施了特定行为,而这一特定行为与其本罪行为的结合足以填充另一故意犯罪(转化罪)的构成,从而使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转化罪的犯罪构成,并根据刑法规定以转化罪定罪处刑的犯罪形态。  相似文献   

17.
转化儒学论     
<正> 儒学发达成熟于中国宗法等级社会和自然经济时代,从历史性来说,它是属于中世纪的学问.因此当中国迈出帝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转交的时候,儒学就以一种消极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让会进步思潮的批判对象.但是,儒学除了时代性外,还有民族性与人类性,而这一面在激烈的变革时期常常被批判思潮所忽略.近七十年来,儒学受到大规模的批判有三次,三次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其中有许多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因果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几千年来,无数贤哲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机械决定论的因果观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哲学因果理论,其不足就在于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日本公害判决中的一些法律理论,对研究建立我国环境保护法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因果关系要件的证明责任如何分配及其证明标准如何设定,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仍有很大争议。在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上,解决路径在于参照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条的规定,由被告承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因果关系要件的客观证明责任。与此同时,原告需提供能够证明关联性事实的初步证据。这一规则应当理解为因果关系的法律推定。将因果关系法律推定规则引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具有合理性基础,如纠正人们对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要件“证明责任倒置”的错误认识、防止原告滥用诉权、平衡原被告双方的举证负担。在证明标准问题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因果关系要件的证明标准应因事后救济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类型划分而有所区别,且受关联性事实认定标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