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谦《读书丛说》是元代著名的重要的经学著作,带有读书札记特点。是书注重典章制度的考辨,对蔡沉《书集传》之说多有辩驳,提出了孔子删《书》独存其善的观点。许氏解《书》注重发掘《尚书》之善,以《书》中圣贤精神修身淑世。梳理许谦对于经学精神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朱子学的发扬,更可考见许谦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元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现在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性看完比较长篇的东西。安心读书的生活已经停留在十几年前了,那时候正在上五年级,看的第一本文学的课外书是《三国演义》,至今印象深刻,无法忘怀。我现在看书,受时间约束,只能看一些短一点的散文随笔,阅读范围基本都是读一些中国近现代文学为主。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是用灵魂在写作,写得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所以他的随笔散文我一直都在关注,希望有时间想再看看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另外,在所读的书中,对韩少功的文章还是很感兴趣的,他那种突破传统小说藩篱束缚的写…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9,(2):6-6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相似文献   

4.
钱曾《读书敏求记》作为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私家目录,对后世影响甚大。《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多有批评,对《读书敏求记》名目、编次及考证三端指摘其未当之处甚备。《读书敏求记》著录不当之原因,多是因钱曾未详考其所著录之书本末而妄下己意所致,亦可以得出《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评价大致准确。《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批评,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此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林喦:你的散文随笔集《乡邦札记》出版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都刊发了评论文章。特别是《当代作家评论》刊发了何言宏、吴俊、秦朝晖、苏尼娜的评论文字。今天,请你就《乡邦札记》写作的相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请先谈一谈你的写作观吧!  相似文献   

6.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吕氏读书记》题名相似,各书目对《吕氏读书记》记载较少,已有记载之间也存有矛盾,这给吕氏作品整理及研究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书目、序跋及网络资料查询,可以确定《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氏读书记》是吕祖谦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吕氏读书记》今疑已亡佚.  相似文献   

7.
陈澧《东塾读书记》为近代经学名著,所记皆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书提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主张经书排序以《孝经》为先。强调学习《周易》“不必驰心于虚眇”,认为“卦气”“纳甲”“爻辰”“先天”等象数易学皆不可信,学《易》当以义理为正宗,对于惠栋恢复汉代象数易学不以为然。在尚书学上,支持赵翼的主张,质疑郑玄“别有《舜典》已亡”之说。在诗经学上,对于《诗经·小序》原序、续序作者的认定,远较前人精细。在春秋学上,主张以《左传》为主,以实证推翻“《左氏》不传《春秋》”之说。陈澧《东塾读书记》所论皆公允平实,言而有据。这是一部可以比肩顾炎武《日知录》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8,(8):4-5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9.
1 1读书俱乐部低调开张,"高调坚持",在快乐、期待、紧张、劳累、鼓励与批评中读完了《教学勇气》和《静悄悄的革命》.我首先要感谢诸位"同学"的用心,有抱怨、叫苦,也有逃学,但至今还没有人退学,一件事认真去做本来就不容易,况且大家是在忙碌与紧张中坚持自己学习的,想来也比较不简单.  相似文献   

10.
乐书     
宗璞 《社区》2012,(14):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他在写书的时候,对自己已经进行了过滤。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相似文献   

11.
《郡斋读书志》的小序体例较为独特,它采用了与所属类目的第一部书的解题相结合的方式,这在目录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在《读书志》某些有小序的类目中,还存在着与《读书志》小序体例完全相同的更小的类目。这种类中有类的体例,解释了《读书志》小序体例的成因,在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德辉是晚清民初著名学者、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其藏书学、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惟有叶氏倾注了大量精力的《郋园读书志》一书至今少人关注,该书中体现的叶氏著录思想及成就也往往被研究者忽视。  相似文献   

13.
阿忆 《社区》2008,(8):15-15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哪怕是凌晨上床,也要先看上十来分钟书,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书籍,小到杂志,大到砖块厚的名著,什么都有,而且摆放得毫无规则,或者歪歪斜斜拥挤在床头柜上,或者零零散散地落在枕边。再加上看书时,我又喜欢在书上随手加上自己的看法,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评论感想之类的,因此,床头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纸笔,用老婆的话来说,这床实在像个狗窝。  相似文献   

14.
从《曾国藩读书录》中可以看出,集部中他最重视《昌黎集》,于韩文批评尤多。这些韩文批评反映了曾国藩读书治学的诸多特色,如将读书与读人结合,各种学问兼通的“士大夫之学”的特色,以及承袭桐城而又突破桐城的特色等,并可看出他于韩文研究的成绩和心得。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壴”字本义为鼓形食器,“喜”表示饮食之乐以至于一般的喜悦,对此进行了补充论证。并结合《汉书》及颜师古注,认定“喜”“憙”均有上声和去声两读,分别表示“喜悦”义与“喜好”义;而且“憙”的本义应该是“喜悦”,《说文解字》“憙,说也”的解释并没有问题;进而判断《读书杂志》中“喜”条与“憙”条均有错误。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读书的人”(《学会生存》)。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的一代新人,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展阅读体裁,加快阅读速度,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策略,以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可见,语文学科是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清初著名藏书家钱曾述古堂富藏善本珍籍,向为艺林所重。从民国章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中可以大致梳理出述古堂藏书在有清一代的聚散流转情况。钱氏藏书散出后经季振宜、徐乾学等人收藏,又流入鲍廷博知不足斋、内府以及苏州顾氏。其后百余年间在黄丕烈、汪士钟、瞿镛、丁日昌、潘祖荫、郁松年、邓邦述、张钧衡等藏书家手中辗转传递。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两境界     
李国涛 《社区》2009,(29):5-5
读书有不同的境界。只说两种,一是求知。一是要人知。要人知者必炫学显己,以博得声望、功名之类。而求知者则深远得多,而且有时可以以功名及生命作牺牲。分明.后者显得更崇高,实际上也更有成就。从古到今,莫不如此。要说读书最多的人,在中国大约纪昀要算其中之一。他编《四库全书》,看的书能少吗?乾隆皇帝检查又紧,  相似文献   

19.
丁金栋 《老友》2011,(8):8-8
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出版发行50多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被编入中小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可是大作家高玉宝入党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赵婕 《社区》2010,(2):9-9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