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忠臣 《学术交流》2012,(7):139-142
中国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鉴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消费理念难以转变、技术创新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现实,实现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要勇于通过自身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形象的树立,承担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低碳责任:企业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炜 《创新》2010,4(6):118-122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全球热点,低碳责任已成为企业发展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政府低碳责任的带动失力、社会低碳责任的推动无力是当前弱化我国企业低碳责任的主要因素。应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化模式推进企业低碳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的基本特点是:高效性、宜居性、循环性和持续性。低碳城市的建设原理有:废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极大化、系统共生最优化和持续内生稳定化。低碳城市的建设原则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化和综合性原则。低碳城市的建设策略是:树立低碳意识、创新管理体制、加强低碳技术设计、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消费将是我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污染、高排放难题,单靠转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村实行低碳消费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现状不利于低碳消费方式的开展,实现低碳消费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农户收入水平不高;农户低碳消费观念薄弱;农村低碳消费领域资金支持不足,缺乏制度保障与引导。就此,农村居民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主要路径包括: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大新能源、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活用能效率;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与治理,提高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广泛宣传低碳消费观念,提高村民的低碳意识。针对农村低碳消费属于新兴的理念,需要政府相关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建议可实行以下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大力倡导并扶持农村低碳生活;建立健全低碳消费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开展鼓励低碳消费的农村消费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6.
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下一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世界光都、中国绿城,形成四大生态示范区和四大战略产业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低碳消费生活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农林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能源结构多样化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重工业化格局及处于高寒地带导致能源消耗大等不利因素.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是:科学谋划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低碳经济产业格局,发展清洁能源,促进新技术开发,实施经济调控和倡导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8.
王茹 《学术交流》2012,(8):65-68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努力探寻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从发展禀赋来看,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使低碳经济成为两难选择,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从发展模式、技术到投资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锁定效应",现有贸易结构带来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由技术基础、技术成本和技术转让共同形成了低碳经济技术壁垒。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强气候变化立法,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争夺低碳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完善低碳政策体系,企业和社会全面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周民良 《创新》2011,5(5):40-44,127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当前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但目前我国的政策重点主要强调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而如何促进消费环节的节能减排,发展消费型低碳经济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但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重心由生产环节转向消费环节显得十分重要。加强低碳消费政策研究,积极推进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实现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目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和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的升温,低碳转型被提上国际和国内议事日程。然而,哥本哈根会议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谈判不仅关乎保护全球气候,更涉及国家发展权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发展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济要低碳,低碳也必须经济可行。因而,低碳途径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兼顾资源、经济和环境矛盾的最佳选择,由于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同利益边界的存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双方多次博弈和理性选择的结果.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和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博弈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发现企业新增成本、伪装成本和信誉损失代价,政府的惩罚力度、监管成本和效率是影响均衡的关键因素.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教育,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投入机制是推动企业自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李东升 《创新》2010,4(4):19-21
全球化概念一直饱受争议,但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已成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已表现和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对低碳模式呼唤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5):46-49
低碳生活道德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责任、公正的道德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可达 《探求》2011,(2):68-73
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中国在低碳技术创新中处于不利地位,低碳技术创新存在一系列瓶颈。必须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完善低碳技术政策、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培育低碳技术人才、取得重点技术突破等方面选择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可达  王铮 《探求》2014,(1):92-96
培育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广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低碳产业在低碳广州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低碳产业发展规划颁布、低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呈聚集化发展趋势、产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发展低碳产业的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广州发展低碳经济、开创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低碳减排的主要战场。建立低碳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对我国制造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定量的研究评价,并从制造业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环境三方面分析对碳排放的影响。我国的低碳制造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制造业既要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7.
培育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广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低碳产业在低碳广州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低碳产业发展规划颁布、低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呈聚集化发展趋势、产业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发展低碳产业的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广州发展低碳经济、开创新型城市化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海永 《社科纵横》2010,25(9):27-28
本文通过论述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现状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以及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如何实现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低碳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既包含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又包含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和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必须要开展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可以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充分利用优质生态环境和新能源的优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竞争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率先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本文在探索低碳经济竞争力内涵基础上,构建了省际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09年东部沿海9个省份低碳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了福建省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