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建立在五代的废墟之上 ,统治者的内外方针都是建在“守内虚外”这一基点上 ,在达到政权稳固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而最可悲的是后世君主不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各项方针政策 ,致使负面影响愈其扩大 ,加之军政腐败及皇帝个人性格的弱点 ,终于促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长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战略。因为边防线过于绵长,禁军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有效防御辽和西夏,以及对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的袭扰,北宋中后期,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西北的宋夏边境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兵逐渐成为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守内虚外”是北宋初期确立的三大国策之一 ,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这是长期以来史学界的一致看法。实际上 ,南宋与北宋比较 ,国内外情况不尽相同。南宋有着比北宋更为严峻的边疆形势 ,这就决定了南宋不可能仍然以此作为其国策 ,而是既要“守内” ,又必须重视防外。  相似文献   

4.
宋朝在其统治的 32 0年间 ,不仅把社会生产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还实行“守内虚外”的治边政策 ,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的长期稳定。但也造成了对外军事能力的软弱和对外交往的封闭保守。宋朝视大理国为外藩 ,对发展与大理国的关系持消极的态度 ,既有其历史与现实方面的原因 ,也是宋朝实行“守内虚外”治策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一个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历史时期。基于边区庞大的驻军数量和复杂的军政环境,统治者高度重视边防法制建设。其中包括严禁边将擅自发兵,严禁边将私置亲兵,严控官设亲兵数量,严惩边将擅离职守诸禁律,在稳定边区军政局势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重量刑的边境士兵逃亡法,则是管治边防军队最重要的军法。但在军事司法实践中,边将的执法权力却被过多剥夺。以军法为中心解读宋代边防立法的用意,可见统治者竭力维护边区安定,规避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产生事端的良苦用心。这也是宋代"守内虚外"国防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宋朝外交屡遭失败,究其根源,最高统治者对外思想的失误难辞其咎.北宋听政皇后执行的对外思想导致了宋外交的被动地位,影响着宋中、后期的外交轨迹,其对外思想以绍述先王、守内虚外为基础;对外闭关自守、崇尚中庸;对强敌妥协退让,和平至上.这些思想的产生与宋的"祖宗家法"、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男尊女卑思想意识及她们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北宋军事方田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筑长城,隔限匈奴兵马。北宋政府掘地畦,防御辽兵南下。不同的时代以及各不相同的外交格局和地理环境,形成了这一幕幕宏伟壮阔的历史画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军队耕殖,以田养兵,似乎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到了北宋时期,鉴于北部宋辽边境特殊的军事和地理形势,在边陲地区,实行了一种新的军事经济制度,即方田制。方田不同于其他养兵之田,与宋神宗熙宁变法实施的均税方田法也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辽朝(契丹)骑兵南下,而经济利益则是次要的。这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社会风气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唐时盛行的尚武之风至宋时已渐为崇文之风所取代,崇文精神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意识。而孕育这种风气转变的原因,除传统观点认为的宋初统治者为防范"陈桥兵变"再演和铲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隐患而采取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外,还应有科举仕进之风的盛行对武功进取风气的弱化;宋朝守内虚外政策实施的客观影响;程朱理学兴起的消极作用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北宋前期的王朝建设之路经历了由构想到追求"大一统",再到转向"守内虚外"国策的演变过程。宋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并设想完成该方针以后,通过和平赎买或武力收复的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幽云十六州,有文治与武功并重的理念。雍熙北伐之前,宋太宗致力于实现乃兄构建的国家"大一统"建设构想。两次北伐失败以后,开始由积极进攻转变为保守防御,进而逐步转向"守内虚外"的国策。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以后,进一步发展了"守内虚外"的国策,北宋前期的"大一统"构想彻底破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边防经略理念也逐步由积极进取的军事化经略,向弭兵共处的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11.
北宋在国防上长期被动挨打 ,以“积弱”闻名于史 ,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萎靡、怯懦的精神状态有关。而北宋将领消极精神状态的产生 ,则要追溯到宋朝开国时期的有关政策。正是在宋初统治者 ,特别是宋太宗的刻意打击、压制之下 ,原本强悍的武将群体在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变 ,并由此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北宋“盗贼”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贼”罪是历代统治者打击的重点。随着统治经验的积累和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化 ,“盗贼”罪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逐步成为诬称农民起义的代名词。北宋是一个“盗贼”犯罪非常突出的历史时期。为了重点打击“盗贼”犯罪 ,北宋统治者制订了“盗贼”重法 ,以特别法的形式进行重法统治 ,并与法外用刑相结合 ,更突出了对“盗贼”罪的打击。  相似文献   

13.
明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在大汉族主义民族观的支配下 ,洪武、永乐时期对退入漠北的蒙古族北元势力进行了军事打击的政策 ,“土木之变”则标志着这种战争政策的失败。明代后期在明蒙边境开设马市 ,允许少数民族进行贡赐贸易 ,是以经济形式发展民族关系 ;对蒙古族统治者进行分封 ,施行怀柔与笼络的政治手段则是军事政策失败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传统的民族羁縻、怀柔政策的继承。其总的目的仍然体现出防御、限制的政策倾向。这种政策倾向的直接结果就是削弱了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4.
陈虬(1851-190),字志三,号蛰庐,浙江瑞安人,祖籍乐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他出身于以军功起家的家庭,自幼喜欢军事,好为兵家言。中法战争以后,严重的边疆危机使他更加关注军国大计。在陈虬的改革方案里,军事改革占有重要份量,其军事思想虽然有对付“内寇”的一面,但主要着眼点是对付外国的侵略。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他主张“以守为战”,加强国内军事实力,随时准备抵御外敌人侵。他说;“大治国之道,有备无息、用兵之策,先发制人。吾不能禁敌之不来,要在吾有以制之而已。”①本文试图对陈虬这种积极防御的军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之间,经常利用“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的方式,来为其政治斗争服务,借以缓和相互间的矛盾而加强其统治。西汉王朝统治初期,这种“重之以婚姻”的“和亲”政策,成为对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同匈奴贵族的关系中,“和亲”这一策略,一直得到西汉统治者的积极推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产物,北宋东京城的城门管理制度,既有继承唐代长安城之处,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一直处于补充、完善之中。从宋代政局演变上看,它的运行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北宋东京城制定有严格的早启晚闭与夜间开启制度,官员白天进入皇宫要凭门籍,还要遵守下马地点、衣着等方面之规定。外城城门,除了日常的启闭外,白天还要履行对进出货物进行检验、征税以及盘查官员之职能,成为城门管理的重要环节。这种管理制度,是东京城开放的街市制的产物,又与北宋"守内"国策以及对京师官吏的管控息息相关,颇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宋朝统治者在平息以民变为主的“内患”时,虽然也剿、抚并用,但与前代相比,却更多地采取以招安为主的非军事对抗性策略。这种策略在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宋江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的过程中都有充分表现。宋朝政府对民变采取这一较为和平的策略,理由有三:一是军事力量不足,州郡兵力尤为空虚,经常是不得已而为之|二是宋代士大夫深受“仁政”思想影响,对部分民变怀有一定的同情,容易倾向于用和平手段平息|三是用武力镇压民变成本太高,并有严重后遗症。对民变采取非军事对抗性策略,有利于宋朝社会的稳定和减少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以此策略平息民变并非都能奏效,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业已存在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传世的《守山阁丛书》本《慎子》是研究其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它继承了“天道自然”的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天道规律人们应当认真遵循,并主张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势”、“法”、“术”为主体的法家学术思想。认为“势”是统治者一刻不能离的,“势”的获得是有条件的,既表现出独断性,也具有能动性。“法”、“术”则是维护“势”的工具。阐述了立法的必要性,又提出了立法原则、具体办法,以及统治者应当具有怎样的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撞击中重视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儒释道的积极因素整合其审美视界与理想;虚静致“悟”、虚静致“幻”、虚静致“慧”,是他接受古典哲学的三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散文中以传统的眼光与现代意识审视商州故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同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膜拜与抱朴守真的思想倾向:以此曲折地批判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与道德文明之间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贾平凹的散文在艺术上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追求简淡、质朴的风格,以“外拙内秀”作为基本的美的理想,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因而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0.
五代时期的社会局势,大致是北方长期战乱频繁,南方则较长治久安。这是南方九国推行保境安民政策的结果。持续的战乱使社会满目疮痍,统治者需要医治战争的创伤,割据统治者需要巩固既得权位,儒士们的积极倡导等,是南方九国推行保境安民政策的原因。南方割据政权推行的保境安民政策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南方各国推行的保境安民政策,使战争减少,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文化也取得一定成就,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