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收费可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体和长远看来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高等教育收费给低收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带来困难,亦给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建立学费标准听证会制度、营造良好的资助政策、采取差别学费政策的有力措施,可以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接近公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在国家财政支持增长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实行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较高、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调控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调节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等完善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和经营者,应该有效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受到关注。应该探索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教育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成本意识,不核算教育成本,导致教育成本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地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论述了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探讨了进行这一核算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指出了降低教育成本的四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受教育应该交纳学费。学费的确定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应遵循公平、效率和能力支付的原则。当前,我国大学学费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财政状况、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人才的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同时,应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在对陕、闽、湘、沪等10个省市区不同类型的50所高校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女大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差异和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不仅在总体上较大,而且在民办各类高校中差距更大,但在公办高校中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则相对较小。在描述差异程度的同时,利用调查资料进一步分析调查对象中女性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状况,探讨形成城乡差距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7.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资体系。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且关系到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如何建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运行机制,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成本分担、成本分担的运作形式、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国内外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大学的收费制度、学生资助体系、学生助学贷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分担应与对学生资助相配套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存在较大差异,以Mincer方程为基础,利用CHIP2002数据,可以有效地考察城乡教育回报率的差异.以受教育年限为解释变量,加入性别、家庭背景等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表明,城乡年教育回报率差距为3.40%,再加入职位性质与产业类型控制变量后,城乡年教育回报率差距缩小为3.09%.以文化水平为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城乡教育回报率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两个阶段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总体上看,城镇样本中等、高等阶段的教育回报率均高于农村样本.研究表明,在收入差异和教育回报率差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城乡之间可能形成教育—收入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孔龙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98-99
从家庭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当前家庭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认为: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差异,但家庭经济背景的不同预示着未来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改变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来影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高校、受教育者三方分摊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尚难提供相关成本数据,如何制定统一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是推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14个市城镇和农村幼儿园及家庭为研究对象,采取入园入户随机问卷调查和走访方式,深入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幼儿园规模、环境条件、活动设施、师资状况和课程内容,还是幼儿家庭收入水平、监护人文化程度以及幼儿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农村与城镇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政府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意识,把学前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在教育资源上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幼儿园建设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对家长开展宣传、培训和业余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园组织家长会及其经验交流会,提高农村家庭对孩子学前教育的质量,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成渝地区1520个城乡家庭的数据对未成年孩子数量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无论在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地区家庭,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数量对未成年子女人均教育投资为显著负向影响.另外在城镇样本中,由于教育投资能力的下降,年纪越大的家庭主事者对家庭教育投资的意愿存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深入探讨公共教育投入影响居民收入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使低收入群体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更多,进而从总体上降低收入的不平等。各级各类公共教育投入都能够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但是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基础教育投资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分配,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有助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等教育投资则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进创新发展的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个体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内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推行成本补偿政策的主要动因。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推行涉及与高等教育成本有关的各个方面,针对国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国家、高校、社会组织、受教育家庭及个人等各方面还应共同努力以进一步完善国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我国高等教育收费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普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对于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阻碍.高等教育收费大幅增加,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农村学生的入学意愿,挤占农村消费市场,抑制社会总需求,把农村稀缺的资金上抽到城市,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剧增,其内部的收入差距现象也逐渐出现。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Oaxaca-Blinder分解和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探究了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发现相对于性别、年龄等其他变量而言,教育对流动人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表现为教育的价格效应与结构效应都扩大了收入差距,且前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体现在第90分位点,暗含着城乡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主要由教育的高回报率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按照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地区进行划分后的结果各异,但是教育价格效应依然较大。这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发生扭曲的结果只是使得城镇常住人口获得更多了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了更多教育。城镇常住人口具有更强的社会网络和城乡教育资源是发生扭曲的并列原因。基于此结果,政府应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大扶持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农村流动人口也应通过职业培训或继续教育等形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捐赠与高教成本分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和D·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的高教成本分担理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利益获得原则与能力支付原则。据此提出了高教成本分担的四大主体:政府、学生及其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和机构,并就发达国家———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捐赠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它具有无偿性、非交易性、非行政性、自主决策性、社会收益性和社会目的性等特点。通过对美国高校和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分析,社会捐赠在高教成本分担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缓解了高校财政危机,承担了特定的社会角色,而且实现了捐赠者财产的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引发收费的大幅上调,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下,高校收费大幅上调会拉大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态难以得到改善,这将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为此,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收费大幅上涨会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进一步突出,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