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格原型理论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格原型理论是其分析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dow)和自性(self)是荣格原型理论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产生了两种类型的道德:片面道德与整体道德.当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对立时,人格处于分裂状态,产生的是一种片面道德;当人格面具与阴影两种原型融合时,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产生的是一种整体道德.  相似文献   

2.
张之锋 《晋阳学刊》2001,(5):106-108
20世纪初年 ,奥地利的心理医生弗洛依德创立了他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依德认为 ,人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 ,是指人的最原始的本能欲望 ,这种欲望处于人意识的最深度 ,就像一锅沸腾的水一样动荡不安 ,而且唯我独尊 ,不受任何理性、道德、习俗、伦常的管束 ,它唯一遵循的原则就是寻求满足 ,获得快感。但“本我”的横冲直撞可能对个人造成伤害 ,就是说 ,追求快乐其结果反而会导致不快乐。于是 ,人就有了对“本我”加以约束的“自我”。如果说 ,“本我”像一匹盲目的野马 ;那么 ,“自我”就是为之配置的…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析理论文明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明批判的主题在西方思想史上由来以久,弗洛依德则是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从他对人的潜意识世界的发现中逻辑性地推导出这一问题。弗洛依德认为,人类的文明,就是人类用超我去战胜本我所获得的果实。任何试图取消以法律、道德、理性等形式存在的人类的超我对一我的控制的做法,都将不但对人类几千年来建立的文明,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但是,弗洛依德同时又发现,这种邪恶的潜意识恰恰是人的本质,对潜意识的压抑又是人类诸多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正是对这个世界的压抑,使人类无数个个体陷人到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孚罗洛这个悲剧形象 ,认为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残缺的本我、扭曲的自我与虚幻的超我并存阶段 ;二是本我回归 ,自我完善 ,超我破灭 ,三重人格激烈冲突阶段 ;三是本我恶性膨胀 ,自我毁灭阶段。克洛德不仅仅是宗教势力的代表 ,也是宗教的受害者。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提示了宗教扼杀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5.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6.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艾德娜的人格发展中存在着缺陷。《觉醒》中主要的人物角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劳伯特是超我的化身,花花公子厄络宾则象征着人格中的本我,而艾德娜本人则象征着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超我和本我之间进行调节。由于超我发展不够充分,艾德娜的自我调节最终失败。此外,在艾德娜的觉醒中尚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她的觉醒止步于爱情,没有意识到女性解放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她的解放之路的最终夭折。  相似文献   

7.
一 关于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关系的探讨,较系统的理论阐述要首推精神分析学派。它集中探讨了作为人格因素的动机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升华作用说”就是典型的一例。他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当这三者相互冲突时,就会出现焦虑,焦虑又导致了“自我防御机制”的出现,升华就是积极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所谓升华,是指改换本我的冲动和欲望(主要是性欲),使之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一般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和建设性意义的活动。 弗洛伊德的学生,个体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8.
儒学“自我”的发展历程孙以楷,谢阳举“自我”既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心理学上的“自我”是哲学性质“自我”的推广运用。不过,哲学上的“自我”,毕竟不同于心理学上本我、超我之间的心理“自我”,而是思维的“自我”,主体实现的“自我”,它归于统...  相似文献   

9.
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是轴心时代典型人格之一,原初状态的人具有赤子心,心接外物耦構形成有局限性的一阶认知我,以道枢中观反思自我以归于虚静极一,以超循环方式生成超稳定二阶情意我。以二阶系统调控论准确理解这一自我观,有助于透视轴心文明之核心思想,破除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对庄子的种种误读,将庄子及魏晋以来境界层面之超越精神转化到现实层面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人格结构三维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类型分类方法,并据此描述了四种典型的人格类型,即健康型、病态型、超我型和悖德型。从而拓宽了病理心理学、伦理学及犯罪学的研究领域,并为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进行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运用这一人格结构三维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与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改革所引起的人格转型的过程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为家庭放弃与情人私奔的故事感动着全球的观众与读者。笔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解析弗朗西斯卡理智的抉择:当本我与超我发生严重冲突时,弗朗西斯卡理智地抑制了本我,推迟本我的满足,让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回归到道德规范之中。使其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我导向学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以诺尔斯的学习过程理论为基础,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结合当前的认知研究成果,从而构建自我导向学习模型。该模型包括四种成分:学习需要,学习策略,行为控制和评价。分析自我导向学习模型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实现自我导向学习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屈原人格研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红卫  周禾 《江淮论坛》2005,(1):107-112
1906年王国维第一次将西方心理学“人格”概念导入屈原研究,开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的先河。一批现代学者踵武王氏,使屈原人格研究摆脱了古典屈学伦理价值取向的一元局面。建国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纷纷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宏观审视,并在90年代以后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以心理学意义上屈原人格研究成果为对象,对二十世纪大陆屈原人格研究进行梳理,进而作扼要的审视与检讨,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王母神话是我国神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王母形象变化的总结,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西王母形象之变迁,认为西王母的不同形象是整个人类的人格处于不同阶段的产物:半人半兽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本我阶段的产物,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自我阶段的产物,而不近人情的女神与民间的佑护神形象则是人类人格处于超我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西王母形象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并对人格结构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的面貌出现于五十年代末,流行于六七十年代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这个学派的理论核心:以人为本;而“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的称誉,又充分显示出这个学派产生的影响和具有的地位。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格的完整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所以在它问世不久,就在美国形成了一种称为“发挥潜能”的运动。今天,它的理论已广泛运用到教育、管理、医疗卫生等许多实际部门。  相似文献   

16.
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 ,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 :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的本质就是辨别 ,区分自我和非我 ,主体和客体 ,肯定和否定等等 ;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 ,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人类的尊严。个体无意识蕴容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偶然的经验。它表现为一种自主结构———情结 ,具有自身的内驱力 ,宛如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对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产生着极为强大的影响。集体无意识是由本能与原型共同构成 ,在人类心灵最深处 ,它是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 ,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是“自性” ,或称无意识自我 ,它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 ,是意识自我得以维持人格外在统一的基础和根据 ,是人们达到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一些人太渴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却忽略了了解自己内心世界 ;他们对自己一无所知 ,却又幻想即刻到达完美之境 ,把自我实现变为人间奇迹。这种在佛教被称做“无明”的行为 ,后果不堪设想 ,法轮功及诸多邪教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关于郁达夫其人的研究,有人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我分裂人格"说和"病态人格"说:他们把郁达夫当作精神病患者,将弗氏针对精神病人的研究方法,套用在对"艺术家"郁达夫的研究上,完全否定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①,我们不敢苟同。郁达夫的人格表现确非"常态",考察艺术家的人格,既不能撇开作品光看他的生活,也不能完全以其作品为依据,以艺术形象代替创作主体的人格。李建中道:"文学家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地呈现于他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8.
文学心理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角色心理结构与作者创作心理等的层层剖析,而女性文学尤重心理描写,也就尤为适合这一批评模式。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西方女性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小镇女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及家庭琐事等,以简单的故事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人性的深度。依据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理论的基本要素——对自我影响最为频繁的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理论,审视其短篇小说集《逃离》,可见其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现实生活的真正根源主要在于女性追寻自我的深层精神需求。而门罗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正在于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刻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丰富隽永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9.
胡铁生  王丽莉 《学术论坛》2005,42(12):153-156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是两个对立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对于爱情的追求,不仅深深地刺痛了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同时自己也饱受良心上的折磨;同样,齐灵渥斯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人格结构失调,受本我"快乐原则"的驱使,从精神到肉体对丁梅斯代尔进行百般折磨.二者表面特征是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实质上是二者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上的冲突.在这两个男性人物与女主人公白兰的爱情悲剧中,各自人格的发展变化是当时清教的偏执教规以及蒙昧时代的伦理标准及规范所造成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两人在历经了人格层次的冲突和交锋之后,故事虽然以悲剧结束,但终于在自我的调解下,从本我走向超我,达到了人格结构的和谐,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社会对人格结构的影响以及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是个极其重要而又含糊不清的概念。本文从自我的形成、实质、自觉性、存在性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论述,认为从自我研究的发展看,心理学家们日益重视的是自我的后天性、整合与适应性、意识性、存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