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2.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3.
李钢 《学习与探索》2007,4(4):21-23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性的建构必须有传统文化资源参与其中才能成功,也即“全球化”必须“本土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作为一套普世化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与地方性文化截然不同的体系,地方性文化对现代性只能产生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5.
殷曼楟 《求是学刊》2006,33(1):110-113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求是学刊》2006,33(1):102-106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7.
周韵 《求是学刊》2006,33(1):107-110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8.
王建民 《社会》2010,30(3):175-181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议题.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两个面向:一是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意义上揭示人类社会的当代转型,并由此暗示、确立和指认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行者"地位;二是基于全球化和(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揭示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既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也是规范认识意义上的是如何改造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并锻造了后者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做了总体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之民族慧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等三个方面;人类文化发展中后现代转向的出现使中国文化面临新的两难困境;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切实完成既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又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现代性意识是促成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社会,在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真正探寻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体现了中国的现代性意识。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不仅要综观不同学者对现代性视域的理解和把握,借鉴西方社会现代性发展的经验,更要注重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在践行马克思所推崇的现代性所追求的一个理性、自由、解放、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打开了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