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在现象形态上都可以划分为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及各种亚文化。所谓主流文化或经典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伦理、政治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总和。如中国的儒教文化就是一种主流文化。亚文化或次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的。亚文化有很多类型:有以地域性为特征的亚文化,加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等;有以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为特征的亚文化,如上大夫文人文化、市民文化、农民文化等;有以学派或家教教派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文化生态是一种多维性立体结构,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三种文化形态,表现为时代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具有表现功能、筛选功能、调适功能。当前青少年文化生态正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外部冲击、社会转型期的内部影响和成长过渡期的迷离阶段,应提高青少年主流文化的普及度和认同度,引导青少年亚文化回归社会主流,消解青少年反文化侵害。  相似文献   

3.
我国警察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与警察职业生活过程各种要素相互影响并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有不同于社会其他亚文化的伦理诉求。能使警察将此伦理诉求转化为现实职业行为的精神力量,便是警察的责任意识。在警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警察责任意识与警察文化的职业价值观核心问题、警察制度文化,以及警察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演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推动警察文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少文章称山寨是草根,认为山寨文化是"草根创新、群众智慧""草根时代名词",山寨文化的兴起是"草民与精英对垒".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却不太到位.与草根比较,山寨至少具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5.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和谐""盛世"说"山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2008年逐渐流行,它保留了"山寨"古义中与正统、主流、中心相对的非正统、非主流、边缘的内涵.山寨与朝廷之间既有对抗也有妥协、合作,"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同样也潜在着谈判与妥协的可能,市场的加入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山寨文化"的兴起与主流文化对盛世想象的建构之间,形成了颇具反讽意味的张力结构,然而二者能够在当下中国并行不悖,遮蔽着的是主流话语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盛世概念的置换,造成了盛世想象与现代民族国家内在精神的错位."山寨文化"采取滑稽模仿的艺术手段,目的并不在于学习,而在于颠覆与消解,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对抗也不同于屈从的抵抗方式,本质上是弱者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山寨文化”兴起的原因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红 《云梦学刊》2009,30(3):71-72
“山寨文化”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山寨文化”具有两面性,对社会发展正负面影响兼而有之,价值判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山寨文化”的兴起表明,主流文化正面临重大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体制外的各类民间文化在不断的生长、发展,已经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无直接利益冲突作为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其背后蕴含了政治文化的深层内因。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分歧甚至对立,以及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对主流文化认同感的淡化,是引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心理因素。而现实的社会冲突又反过来固化了冲突文化,乃至文化被当作冲突的一种手段和"武器"。因此,防治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从政治文化入手,主要举措包括:消除弱势文化和社会不公心理、强化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建立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沟通互动机制以及社会心理的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1.
刘婷 《学术探索》2014,(10):81-8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使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日俱增,参与文化传播的方式更为便利,促使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从文化的边缘地带逐渐向传播中心挺进,从而构成“微时代”的亚文化转向.并且青年群体利用网络“微传播”接触的优势,自下而上地向成人社会进行“文化反哺”,促进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但同时也应警惕在网络“微时代”主流文化权威下降,青年亚文化自主权上升的背景下,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阶级性与普世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土文化"与"洋文化"的关系;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与"外围"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和”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表达,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基础,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生存根基与创新根本。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之间具有“和”的基础,体现出“和”的状态。主亚文化的共荣之“和”是中华民族主文化与少数民族亚文化共同的发展旨归。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 《河北学刊》2001,21(3):120-124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 ,大致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形态。不良亚文化是亚文化中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相对抗的部分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等有极大的影响和毒害。因此 ,对不良亚文化的扼制与净化是我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文化原因,对我国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包括:意识形态上僵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腐蚀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对知识分子高压政策失去了政权的有力支撑。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认同度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缓慢。因此必须积极探寻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路径,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又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还要通过制度改革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平 《学术探索》2013,(3):136-139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18.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主流文化的构建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将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明传承式的延续结合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德性文化,在反思和吐纳中推动实践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传承和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我们必须以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为本位,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构建起适合"民族形式"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0.
《越绝书》作为越地越人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以宝贵的文本载体形式,记录了大转折时代——春秋之于越的历史。对于《越绝书》,从作者、版本、内容等,前贤近哲多有研究,成绩斐然。笔者关注的是《越绝书》所透露出的文化整合意识。认为,作为一部最早的地方区域史著,《越绝书》既有彰显越国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吸收、认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的一面,其间透射着以主流文化价值观整合越地思想文化的认识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