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白族,祖居云南大理地区,于宋末元初因征战而落籍桑植,由于分布上的散杂居状况,不仅导致地域上与白族主体的隔绝,学界对它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峰是湖北省白族最为集中分布的县,随着铁炉白族乡的成立,人们对鹤峰白族的关注日益增加。鹤峰白族更多地受到了桑植白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大理白族在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桑植县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是早几年提出来的,民家人中的干部和群众要求把自己改为白族。问题提出以后,立即引起县、州、省和国家民委以及民族科研部门的重视,一致认为有必要把民家人的族别问题搞清楚。省、州、县组织了调查组,拟定了调查纲目,重点了解桑植县民家人的历史来源、民族特点以及与云南的白族有没有渊源关系。调查组不仅要全面系统地调查桑植县民家人的详细情况,而且要详细考察云南白族的情况。调查组前后花  相似文献   

4.
谷群华 《中华魂》2017,(10):F0002-F0002
革命老区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隶属国际旅游新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5.
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白族的《仗鼓舞》是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既具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愉性,又具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论述了《仗鼓舞》的舞蹈队形、仪式、特征,并探索了《仗鼓舞》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庆白语的送气擦音奚兴灿,李绍尼白族居住于云南省大理、怒江、昆明,贵州省威宁、毕节和湖南省桑植地区,其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占白族总人口的70.6%。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剑川、大理、碧江三大方言。剑川、大理方言有2...  相似文献   

7.
湖南白族本主信仰一方面秉承了云南白族本主信仰的传统,具有突出的原始宗教信仰诸表征及本质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历经军事迁徙、辗转落户的特殊历史进程并受到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散杂居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致使湖南白族本主信仰的类型及特征与云南白族相比具有一定差异,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理及区域文化印记,兼收并蓄巫、释、道、儒诸文化,并与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信仰文化不断交融。  相似文献   

8.
对占湖南白族人口95%以上的张家界以及怀化市沅陵县的白族汉语方言中存在的几个语音现象与白语以及江西客赣方言进行比较后发现:湖南最为典型的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并不像之前学者们一致认为的保留了很多白语的底层,而与江西方言特别是赣语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这与其移民历史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描述了湘西保靖丰宏、棉花旗和古丈双溪河沿岸村落的土家族苗族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从民族政策、文化互动和族际通婚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转化的原因。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反映了湘西各族群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族群关系,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0.
白族先民落籍湘西七百多年来,利用神灵约束、训诫激励、戏剧娱乐、文学欣赏等强化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传承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与土家、苗、汉等民族融洽相处,和谐发展,形成了湘西北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加强少数民族道德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的直辖市,辖区内有五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土家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逐渐消失。其中,土家语已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部分人会说土家语。2015年,课题组对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酉水河镇、可大乡三个土家语者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文件中制定的指标对土家语的语言活力进行分析,对这一重庆市濒危语言的语言活力等级进行共时性评估。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白族聚居之地。明清时期,朝廷在湘西设立了九溪卫麻寮所,加强对少数民族统治。从此,许多地方官吏、文人墨客就游览了索溪峪、张家界等景区,留下了珍贵的诗文。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土家先民信仰道教、佛教、祭祀土王,因此留下了许多寺庵、宫观和土王庙。又因为土家首领向王天子在武陵源名景名胜区举行农民起义,所以,保留了无数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13.
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以下合并简称为“土苗”)文化艺术。它包括手工艺品(西兰卡普、竹编工艺品、木雕和石雕等)、饮食文化(油茶汤、砸酒、榨广椒等)、民族服饰(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特色建筑(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和苗寨风水塔等)、  相似文献   

14.
严如煜所著<苗防备览>是清代中期关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苗族地区地理、政治、经济、风习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其中所记140个土家语词汇对研究土家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汉字记音,使得对土家语词汇的记音错误或不准确之处较多.本文即对严氏所记土家语词汇错误或不准确之处一一进行校释.  相似文献   

15.
采用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采集来自重庆市渝东南地区295个农村居民调查数据,从教育、消费、居住、闲暇、健康和社会关系6个维度分别测量了土家、苗和汉族居民的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不论采用几个维度的贫困指标,汉族居民的贫困指数均高于土家族和苗族;二是从多维贫困来看,闲暇、教育和居住贫困是不同民族共同面对的问题;三是从单维贫困比较来看,土家族居民的贫困主要反映在教育、居住维度上,苗族居民反映在健康、社会关系维度上,汉族居民反映在消费、闲暇、健康维度上。基于此,提出相关减贫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17.
鄂西故事《老鼠子嫁姑娘》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鼠子嫁姑娘》故事情节结构新奇有趣.形式独特。故事蕴含了土家、苗族深沉的文化内涵—“老鼠娶亲”的生殖崇拜。这种老鼠原型还浸透着远古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深沉情感。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湘西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包括兴建学校、培训师资、扶助学生及因材施教等.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湘西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湘西苗族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朝廷在湘西土家地区设置了九溪卫及麻寮所、添平所、安福所,以土官为千户、百户,以土民为隘丁,推行“以夷治夷”政策。这些土司、以土官的后裔一般是土家族人。因此,慈利、武陵源、桑植和石门等区、县民族工作部门根据国家民委《湘鄂川黔四省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恢复了土司地区、卫所地区100多万人的土家族成份。  相似文献   

20.
土家学,从诞生之年算起,连头带尾,有半个世纪了。1950年夏季之际,中央访问团在湘西时,当地有几位知识分子反映他们是“土家”,既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苗族。对此,中央访问团作了简要的记录,可是碍难表态,缘由在于土家这个民族已经被外界淡忘,事出意外,令人将信将疑。中央访问团回北京后,把所有资料(调查报告和访谈记录等等)都移交给政务院民政事务委员会的政法司,中南、西南两个访问团的资料装了满满一个立柜。我在政法司工作时,通读了这些资料,见到过有关“土家”的记录。当时,由于实证的匮乏,主管部门还没有把土家的民族识别问题摆到议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