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又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本文主要是以接受美学理论对电视受众参与的必然性及其参与特点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1.
接受理论充分肯定了读者在文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柳宗元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学家,其作品接受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对柳宗元的接受史进行研究,是一门有着丰厚内涵的课题。在走向柳宗元接受史研究的进程中,须掌握相关的理论,洞悉研究的现状,做好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往人们一般都将翻译和翻译学视为小道,认为它只是比较文学的工具.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打破了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尊卑等级观念,认为翻译并非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翻译学并非只是研究语言转换的技巧,而是要研究翻译过程中包含的复杂的文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20世纪中后期,文化研究思潮兴盛,研究者着力探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研究受其强烈影响,并因此实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注重探讨不同文本、不同语言系统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蜕变的翻译学研究领域得以加广加深,观察剖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被视为探讨各种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阵地和最佳途经,它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和取代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功能,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迈入新世纪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合作的局面.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已经过时,翻译学将居主要地位,是否如此,尚难断言.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经常把"世界文学"作为学科概念使用,甚至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世界文学"的概念并不被法国学派所推重。"世界文学"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美国学派的崛起,因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文学性"、"总体文学"、"共同诗学"研究与"世界文学"有内在的共通性。但是,歌德只是把"世界文学"作为达到民族和睦的一个手段,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则指范围更大的文化产品。在后现代理论的观照下,美国学派的学科理念包含了本质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因素。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应从共通性转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相似文献   

15.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文学典型理论近年来被搁置或被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一种文学理论的价值要根据其自身意义以及发展变化了的创作实践与社会现实来进行评判,对其本质的把握要靠学理的深入探究。在回顾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典型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力求遵循文学形象的固有属性与叙事文学的自身规律,着眼于多元文化和文学的广阔视野,从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多种视角重新阐释典型的本质特征,并融会现代思想理念、联系创作现实探讨文学典型概念向典型情节、典型意象、典型情境的顺势拓展,以及文学典型的现实生态与发展前景等问题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奈达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基于陈宏薇(2001)将前20年分四个阶段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对奈达理论的引文情况,对2001-2008年《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按第五、第六阶段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和分析了"奈达现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经过第四阶段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奈达现象"在第五阶段走向低谷;在第六阶段转向成为研究热点,由此说明我国的翻译研究出现"回归语言学"倾向。最后提出当前中国译界引用西方翻译理论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展来看 ,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和新贸易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上。研究特点表现为 :前提条件不同于主流理论 ,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更为复杂 ,而且注重技术、国际竞争力和服务贸易的结合 ,但始终未脱离主流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并带有浓厚的政治经济分析色彩。由于服务贸易理论相对于服务贸易实践超常滞后 ,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而独立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构式语法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自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我国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已成相当的规模,但还很不完善。描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介绍了构式语法的汉语个案研究及其应用,最后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景,即加强构式语法的跨界面、跨语言、跨时段、跨领域研究,以期更多的研究者把构式语法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