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1,(6):11-11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个税起征点不应该年年议、年年吵,减除费用标准应为基本生活支出,建议以此次确定的数额为基准,与物价水平挂钩指数化。 相似文献
2.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22):9-9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仍处高位,具有下调空间。预计明年全年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资金流入,但由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不确定性增强。预计2013年年底之前还有2次降准。中国资金价格也偏离,需要降息应对。预计2013年降息一次,时间窗口在上半年。 相似文献
3.
李静瑕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1,(13):34-35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b^央行今年以来的调整频率上看,仍然保持着一月一调的规律。此次上调存准率,再次冻结了3000亿左右的资金,市场资金趋紧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缓解。从五月份各主要经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势头越发明显,有分析人士开始担心国家已经过度“超调”。 相似文献
4.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铭芸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17-19
2006年以来,中国央行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提高)。从积极方面看,它抑制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过多、流动性过剩等突出问题,显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故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应当长期作为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唐晓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3)
我国国民经济在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之后,通货膨胀率逐年降低,到目前呈现负数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却出现了失业增加、市场疲软、库存积压增多的新问题。对此,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适量微调,目的是要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3%的通胀率以及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并没有改变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秦艳梅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92-97
近年来,由于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经济和货币信贷增长较快,中央银行连续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从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的国际经验看,由于该工具存在诸多固有缺陷,目前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国内货币政策实践看,存款准备金率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过高的存款准备水平无法解决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政府应更有针对性的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调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6)
〈许小年〉著名经济学家
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凸显了国内的产能过剩,进而形成了压制,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应该是不乐观的。即使启动刺激性的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动也是相当有限。未来经济的增长“潜力点”会集中在城镇化和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几件实事,改善民生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其实,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以来我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保增长取得显 相似文献
10.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20):9-9
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总体有所改善、内需短期呈企稳回升态势等积极因素正在积累,生产、投资、出口等总体均呈企稳回升态势,三季度应为年内增速底部,四季度将出现小幅回升。 相似文献
11.
魏巍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10):32-33
中国人民银行于5月12日宣布,再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今年2月24日之后,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之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据业内人士测算,以目前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超84万亿的水平,此次调整将释放4200...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从需求、供给、政策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提出了短期经济政策和长期经济政策。指出短期政策只能提供一个宽松的经济运行环境,而长期政策则可提供一个有效的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大力进行经济体制、供需结构、金融结构等改革,为下一个经济高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Z1):24-27
本文从凯恩斯经济政策主张入手,通过归纳金融危机后五年来的我国宏观政策的一些经济数据,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与凯恩斯宏观理论的对应关系,得出凯恩斯经济政策对我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的结论,然而我国更应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李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1-4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刺激经济回升,但都没能达到预计效果.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失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乐章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3):36-37
今年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明确,政策目标也由“抗通胀”转向“稳增长”,货币信贷开始回升,预计国家将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来实现市场流动性的灵活调控。 相似文献
17.
魏巍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2,(5):34-35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执行20.5%的标准,中小金融机构则为17%。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今年以来存准率的首次下调,预计将向金融系统释放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比较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永红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7-2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两大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为检验中国1978~2006年间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差异性特征,应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特性后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积极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均有正效应,而积极财政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内呈现负效应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显著。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失效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不合理和支出管理失控产生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9.
刘宁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3):86-90
本文分析了欧洲经货联盟的政策框架,并总结出其特点。在此框架下,分析了自1999年欧元运行以来欧元区的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结论是: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框架是成功的,它保证了欧元区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没有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不容乐观;欧洲经货联盟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洪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7-60
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因经济形式的不同而不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周期,美国经济繁荣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比较和分析从里根到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基础和变化,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