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紧密军事合作关系的形成与这一时期双方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良好交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边倒”政策、共同安全利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得两国在“蜜月期”加强军事联系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中苏文化》是抗战时期由中苏文化协会创办的特殊刊物,旨在宣传中苏两国文化,促进两国人文交流。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中苏文化》作为抗战历史和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以《中苏文化》与苏联电影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反映1936—1945年期间苏联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的情况,对进一步发掘中苏文化、重新认识抗战文学史、解释苏联电影的工具理性在中国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64年 4月 10日至 17日,是毛泽东第 32次回湖南。此次回湘,有一段历史鲜为人知,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长沙给赫鲁晓夫“祝寿”,高瞻远瞩地写下了 20世纪 60年代中苏两党大论战中一段别致的插曲。   要知详情,先要作点铺垫说明。   20世纪 60年代初,中苏两党的原则分歧愈演愈烈,到 1964年已趋向公开化、白热化。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原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国际问题上,特别是同苏联赫鲁晓夫的斗争上,后来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国内的问题上。因此,他觉得中苏两党的论争应该讲点中庸之道,缓和一下。   1964年 3月,毛泽东离开北…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极端势力对伊朗的威胁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极端势力对伊朗的威胁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才逐步的走向成熟,19世纪俄国文论和批评作品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很大,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中国作家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了苏俄文学,进入十九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苏两国的关系趋于紧张,文学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80年代中期以后,中俄文学又有了新的变化,"回归文学"开始被引入中国文坛。中国的当代作家们从"回归"的俄罗斯作家身上体会到的是个性精神自由。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俄特殊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俄文学的交流,中国文学对于俄罗斯文学的摄取也是必然的,并显现着极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潘红红 《职业》2012,(24):7
2012年5月19日,浙江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开幕式上,两条巨龙在舞台上"腾云驾雾",犹如穿行云端。在锣鼓喧天声中,现场人群一个劲儿地鼓掌叫好,两条巨龙最后摆成了"中"字和"国"字字样。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人们纷纷围在两条龙前拍照留影。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目前的经验证据表明:中国和印度等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渐进式改革,是优于激进式道路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转轨具有共同的背景和任务。中印两国于20世纪40年代末分别摆脱半殖民地、殖民地地位后,均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及其内在决定的一系列扭曲的结构,严重影响经济绩效的提高,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二元差距问题严重、可持续发展潜力差、社会腐败问题严重。不理想的发展绩效迫使两国先后在20世纪最后20年开始经济改革。中印两国没有采取东欧和…  相似文献   

9.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关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两个相互对抗已20年的国家重修旧好呢?小平同志以一代伟人的聪明和才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自1959年到1969年的中苏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论战,1969年到1979年又经历了十年的对抗。其原因有很多,但是本文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有两个,即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中突。在意识形态方面,中苏间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斯大林评价以及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等都存有很大分歧;在国家利益方面,是苏联的侵害和中国的反抗形成了矛盾,恶化了中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俄两国关系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俄两国虽然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两国悠久文化在促进全世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有着相近之处。本文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俄国宇宙主义"的相近之处,旨在促进中俄两国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作为中法两国建交的重要之年,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增添新的意义,50年来,中法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两国关系以战略性和互补性独树一帜,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率先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带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中法建交50周年,两国的政府及各界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喜庆热烈、深入人心的公关活动,共同表达双方的美好心愿。把今年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法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1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法国国民议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09,(29):37-37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国之初,奠定中国经济基础 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新中国恢复发展国内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猝然去世.中国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特使"参加其葬礼.在中苏间人员往来断绝了十七八年的情况下,这个"大举动"在国际上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邓小平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均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传统丧葬礼上有很多相似点,如"祖上崇拜"思想体现的便是儒家的"孝"思想。但由于丧葬礼中也受本国的土著信仰或受其他宗教的影响,两国丧葬礼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对色彩和数字的不同意识比较两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35年前的今天,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发生在1979年的这一历史事件堪称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史上最具战略意义的事件。它不仅翻开了中美两国关系新的一页,而且对国际形势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35年来,在中美几代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走过了风风雨雨,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1979年,两国双边贸易额仅24.5亿美元;2013年,已突破5000亿美元。双向投资也从建交初期的微乎其微发展到目前超过1000亿美元。今天,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进口  相似文献   

17.
动物学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中美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动物学"内容的教材体系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中美两国教材在内容的整体体系、同一节教学内容体系上均有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与中美两国的课程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文中的"国家"由"国"和"家"两字组成,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关注国运的昌盛,都认为国家的安定富强与个人和家庭的安康幸福密不可分,这种感受也是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国破家亡"悲剧后所形成的集体历史记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家好,家才好,国家糟,家也糟,"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王健任 《中国扶贫》2017,(19):65-68
中国民生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中民投),一家"中字头"的大型民营投资集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一个"国字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者因"阳光"走到一起,因脱贫攻坚有了更深的交集. 2015年,中民投旗下的中民新能投资集团在盐池县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承诺用不低于光伏项目总投资额20%的资金帮扶盐池县脱贫摘帽.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阿拉伯国家发生重大社会剧变,也对苏丹造成不利影响,中苏经贸合作也因此受到波及。苏丹既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也仍保留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苏丹拟根据新情形在资源开发和国家发展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也应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着眼于中苏经贸合作,并在石油产业、矿业开发、农林牧渔、工程承建和其他产业方面,与苏丹一起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就中苏经贸合作现状和未来而言,总体上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机遇必将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