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亚兴 《老年世界》2006,(22):30-30
公园里,遇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他面容有一点清癯,那眼神似乎也飘忽着一点抑郁,不过,倒是特别喜欢和别人闲聊。和他唠了几句,我问他:“您老有七十多了吧?”他笑了笑,说:“若是七十,就好了。”张开拇指与食指,翻动两下,说:“八十八了。”接着又重复一句:“七十多岁时,真好,还能爬上香山的香炉峰呢!”这简单的一句话,竞让我感到震撼。我,今年正好七十,一点儿也没感到“若是七十,就好了”。倒是常想,六十几岁时,多好啊!那时我写稿子,可写到凌晨两点。现在,天一擦黑,就躺在床上,有时还感到疲惫。  相似文献   

2.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2):28-30
诗人彭燕郊先生有一首赠给朱健先生的诗,题为《大孩子》,诗曰“:二十岁人,大孩子/五十岁人,大孩子/七十岁人,大孩子/长不大的大孩子/永远的大孩子//当心,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笑眯眯地/向你提一个/蛮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你不是大孩子/做个大孩子有什么不好?//你回答不出/恨不得自己也是个大孩子。”彭燕郊先生和朱健先生都是“七月派”的诗人。彭老长朱先生三岁,一个八十六,一个八十三,两人都在长沙,过从甚密。而且,有意思的是,他们二位都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诗和文章越写越具魅力,堪称中国文坛一大奇迹。彭燕郊先生说小孩子最大的特点是纯洁、…  相似文献   

3.
以德养寿     
谢刚 《老年人》2011,(11):52-52
“人逢盛世晚晴珍,岁近耄年却似春,六腑五脏无疑症。四方八面有精神。磨刀执意刀锋利,琢石潜心石变金,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哺贤人。”这是我写的一首七律诗,用以鼓励自己。我今年八十八岁,身体尚好,生活正常,能动能写。有人问我何以长寿?我回答:以德养寿。  相似文献   

4.
国人历来非常看重诺言,故成语中有一诺千金之说。楚人谚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唐代作者钱起在诗中写道;“且感于金诺,宁辞万里游。”著名诗人李白对此更是推崇备至,赞许有加:“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当今世界,“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豪言壮语也时有所闻。就是经济合同法中也有承诺的条款和内容。可见中华民族向来都把诺言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真可谓人无信不立。诸如:“那个问题你就放心好了”,“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我后天就把钱汇过去”,“你下个月到厂里提货就是了”等等,都是一种承诺。所以当…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茶座》2008,(3):157-158
万维新闻网最近刊载马悲鸣的同题文章说,周作人1949年有一首诗作:“儒冠一着误生平,多谢杨生示做情。若使逃儒还入墨,此中歧路本分明。”(《老虎桥杂诗·忠舍杂诗》)此诗写得很直白,不难看懂,一般人也不大注意。但如果知道些先秦诸子之辩者,能从中获得些有用的信息。此诗中第一句“儒冠一着误生平”应该是自指,我周作人人了儒家而误平生。“多谢杨生示做情”,此杨生就是周作人此诗所赠之人。  相似文献   

6.
周明 《老人天地》2013,(6):24-24
1948年3月29日,南京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3月30日上午,蒋介石对外交部长王世杰说,他想让著名文人胡适当总统候选。下午王世杰去找胡适,说了蒋介石的想法。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最初回答:“我承认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耳目。我也承认蒋公眉威删。他说:‘请适之先生拿出勇气来。’但我实无此勇气!”  相似文献   

7.
贾易 《老年人》2010,(1):47-47
有位老人想学画,可是犹豫不决,就去问一个朋友:“再过五年。我就七十岁了,能行吗?”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画画。再过五年也一样是七十岁呀?”老人顿悟.第二天就去老年大学报了名。  相似文献   

8.
据说,汉武帝跟文武百官闲聊,他说:“《相书》上讲,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长一寸,能活到一百岁。”这时,东方朔“噗哧”一笑,百官大惊,嗔怪他嘲笑皇上。东方朔辩解道:“我哪敢嘲笑殿下,我是笑彭祖的脸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八寸长。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呀!”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     
我这个人,女性,七十又有六岁,是归于弱势群体里的弱者。有一天,我在早市上发现两个小伙,一个掩护,另一个正在悄悄地把手伸入一个买菜老妇的兜里。我瞬间不知从哪里来了那么大胆量,大喊一声:“小偷!”顿时,一片嘈杂声静下来,人们仿佛被什么法力定格了,怔怔地一动不动。当人们回过神来顺着我的眼光望去的时候,小偷早已抽回手,慌慌张张地溜走了。小偷没有得逞,那位差点被偷去钱的老妇,投向我两束感谢的眼光。  相似文献   

10.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过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做到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尽享天年。  相似文献   

11.
贾易 《老年世界》2008,(16):1-1
有位老人想学画,可是犹豫不决,就去问一个朋友:“再过五年,我就七十岁了,能行吗?”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画画,再过五年也一样是七十岁呀!”听了朋友的话,老人顿悟,于是,第二天就去老年大学报了名。  相似文献   

12.
陈丽 《老年人》2004,(3):28-29
当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喜欢诗词的人不多,精于此道者更是难得。至于全家都懂诗、爱诗,而且把诗作为生命历程的心灵伴侣,作为人生的一种精神武器,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然而,长沙市21中学退休教师符乃若、胡出类和他们的儿子符笑汀,却给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家庭经典”。我怀着好奇心敲开了符老师的家门,果然书香门第,一进门便有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鼻而来。厅堂上,挂着符老师自撰自书的条幅:“一生哪有真闲日,百岁犹多未了缘。”这恐怕就是他们夫妇一生的真实写照。以诗为媒,以诗传情,这浪漫的诗侣奇缘让符乃若、胡出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13.
刘保富 《老年人》2003,(2):22-22
由于儒家圣人孔子73岁病故,亚圣孟子84岁病亡,于是便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由于古人忌讳说73岁,常用“亥”字来隐称。如唐代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诗云:“午桥群吏散,亥字老人迎。”李商隐《戏题赠稷山驿吏王全》诗:“过  相似文献   

14.
人当豁达     
一日,老友相聚,一位老人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了里只会停留三分钟。”  相似文献   

15.
景秀 《金色年华》2005,(9):27-28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缔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相似文献   

16.
首次听说汪国真老师,是我上初中时,我听到一句诗:“你的背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太美了”!我脱口赞叹。从此,“汪国真”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与李白、苏轼一样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那时我年仅十几岁。汪国真老师的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你只要刚刚读到他的一两句诗,便能感受到他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与老同志话“三惜”陈修生“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明代更寅的这些话,值得我们老同志借鉴。周恩来说过“活到老,学到老”的话。朱德也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鲁迅在逝世前一天,仍向夫人许广平要来当...  相似文献   

18.
做人     
蔡澜 《金色年华》2011,(1):50-50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从小父母亲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的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  相似文献   

19.
李作明  刘强  于倩 《老年人》2010,(5):22-23
加拿大女诗人安妮·埃拜尔写过这样的诗:“我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女孩,有美丽的骨头。”这两行看起来有些晦涩的诗歌,多年前曾让一位中国诗人热泪盈眶。他说:“我也是一个瘦骨嶙峋的人,我的骨头不仅美丽,而且很高尚,负载着压在我身上的全部苦难,托起我不甘幻灭的诗和梦。”  相似文献   

20.
卓琦 《老年人》2009,(10):52-53
我今年七十三岁了。在如今的昌明盛世,人活七十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就患上严重风湿性心脏病,快五十岁时不得不做心脏瓣膜手术,快六十岁的时候又连着做了两次手术的人来说,能享稀龄实在令人惊叹了。凡熟识我的朋友都说我创造了一个与疾病作斗争的奇迹。大难不死,活到现在,我得益于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